摘要:上映第三天票房勉强触及1.25亿,次日票房近乎腰斩,网售占比仅30%(部分时段跌至16.7%),远低于行业90%的平均水平,15%的退票率引发全网热议——毕赣执导的《狂野时代》自11月22日上映以来,就陷入了口碑与票房的双重争议。这部集齐易烊千玺、舒淇、赵又廷
上映第三天票房勉强触及1.25亿,次日票房近乎腰斩,网售占比仅30%(部分时段跌至16.7%),远低于行业90%的平均水平,15%的退票率引发全网热议——毕赣执导的《狂野时代》自11月22日上映以来,就陷入了口碑与票房的双重争议。这部集齐易烊千玺、舒淇、赵又廷等实力派演员,斩获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特别奖的作品,为何没能延续前期预售破亿的热度,反而呈现"断崖式下滑"的态势?
影片的先天配置本应是票房保障。作为毕赣暌违七年的新作,它不仅带着戛纳获奖的光环,更有新晋金鸡影帝易烊千玺挑战"一人分饰五角"的话题点,舒淇饰演的"大她者"串联起跨世纪的梦境叙事,赵又廷、李庚希等演员的加盟也扩大了受众覆盖。预售阶段8小时破千万、5天逼近亿的成绩,印证了观众对主创阵容的期待,不少观众直言"是冲着演员阵容走进影院"。
但艺术表达与大众审美之间的鸿沟,成为票房下滑的核心症结。《狂野时代》以"五感+意识"为架构,用六个篇章串联起近百年的历史切片,融合默片、黑色电影、东方禅意等多元风格,充斥着对电影史的密集致敬与复杂隐喻。视觉篇的德国表现主义美学、听觉篇的镜像谍战场景、味觉篇的禅意哲学探讨,虽被影评人赞为"颅内高潮",却让普通观众陷入"看不懂"的困境。有观众吐槽"剧情碎片化严重,160分钟的时长像一场煎熬",也有人表示"隐喻过于晦涩,全程在猜谜却找不到谜底"。
反常的票务数据更凸显了市场的抗拒。在线上购票已成主流的当下,影片37%的整体网售占比(最低16.7%)堪称罕见,某平台单平台退票人次达15万。这一数据既不同于商业片的线上爆发,也异于小众文艺片的稳定线下受众,折射出观众的观望与失望——不少人抱着对演员的期待购票,却因无法适应意识流叙事选择退票,而潜在观众则在负面口碑中放弃购票。有网友直言:"要不是易烊千玺的突破性表演撑场,票房恐怕还要惨淡得多。"
事实上,《狂野时代》的困境本质是艺术电影与商业市场的永恒博弈。毕赣始终坚持个人化表达,从《路边野餐》到《地球最后的夜晚》,他擅长用诗意镜头构建独特的电影世界,此次更是通过胶片、蜡烛、特雷门琴等意象,探讨"电影的本质"与"梦境的意义"。这种创作理念获得了国际认可,戛纳评审称赞其"充满诗意",李安也评价其"不止是视觉盛宴"。但对于追求叙事清晰、观影轻松的普通观众而言,过于先锋的表达反而形成了欣赏壁垒。
目前,影片预测票房仅2亿,与前期热度形成鲜明反差。这一结果既反映了市场对"晦涩艺术片"的审慎态度,也提醒创作者:在坚守艺术初心的同时,仍需寻找与大众沟通的桥梁。易烊千玺的多元演技、极致的视听美学,让《狂野时代》具备了成为经典的潜质,但如何让更多观众愿意走进这场"电影大梦",仍是亟待解答的问题。
《狂野时代》的争议或许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它让我们看到华语影坛在商业片之外的探索勇气,也暴露了艺术表达与市场接受度之间的现实差距。对于观众而言,看懂与否或许并非关键,能否在视听冲击中感受到电影的独特魅力才是核心;对于创作者来说,如何在坚守自我与拥抱大众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未来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毕竟,真正的电影狂欢,从来都需要创作者与观众的双向奔赴。
来源:蚂蚁爱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