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作为“藏龙”单元入围影片,不仅拿下青年评审荣誉和迷影选择荣誉,主演郑凯心还摘了费穆荣誉・最佳女演员,如今还在冲击金马奖最佳新导演。
文 |南山
编辑 |浪人
今年9月平遥国际电影展上,一部新加坡青春片直接杀疯了。
《核》作为“藏龙”单元入围影片,不仅拿下青年评审荣誉和迷影选择荣誉,主演郑凯心还摘了费穆荣誉・最佳女演员,如今还在冲击金马奖最佳新导演。
本来以为又是那种穿校服循规蹈矩、等着爱恨消亡的亚洲青春故事,结果看完直接被四个女孩的操作惊到。
这部电影的主角徐心宇,16岁刚进新加坡精英女子中学,就凭着一番“叛逆演讲”出圈。
竞选班长时,她当着全校说“班长是老师的奴隶”“我们要捍卫午睡的权利”,这话一出口,直接吸引了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拿着小摄影机的瓦妮莎、家里有司机接送的索菲娅、头发最短的吉娜,四个女孩凑到一起,没想着好好学习考高分,反而天天琢磨着怎么“对抗”学校。
她们一起听音乐、去洞穴探险,还排了一出校园剧专门嘲讽鱼尾狮。
鱼尾狮作为新加坡的国家象征,在当地那可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结果被四个小姑娘拿出来开涮,这份勇气确实少见。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情节还不是导演瞎编的,是她自己的真实经历。
导演陈思攸中学时,朋友因为在图书馆吃米粉被副校长惩罚,要给全校演教育剧,她直接把剧本改成讽刺剧,自己模仿副校长的穿着和神态,演得全校同学哈哈大笑,硬是把“惩罚”变成了“反击”。
四个女孩后来干脆组建了“女子黑帮”,发誓只为彼此而死。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不就是青春期小孩的过家家?但看完整部电影你会发现,她们的“黑帮”和我们印象里的完全不一样。
没有偷抢拐骗,没有打打杀杀,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联结在处处是规则、处处是国家叙事的环境里,给自己找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角落。
陈思攸在采访里说,新加坡的成长过程像迎接死亡,得杀死自己的一部分,才能承担社会新角色。
这话听着有点夸张,但结合当地的教育环境就不难理解。
新加坡的精英学校里,“好公民”课是必修课,核心就是通过国家叙事塑造学生的观念。
课本里说不同种族亲如一家,但现实中族群界限分明;老师天天强调“新加坡很脆弱,必须团结”,国庆日要唱爱国歌,“全面防卫日”还要听军方人员演讲,告诉你要时刻防备世界。
更让人窒息的是,这种国家叙事还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陈思攸说,她小时候听过最离谱的广告是“国庆日,为国家多生几个孩子”。
政府一会儿推行“两个就好”的生育政策,一会儿又鼓励高学历女性多生、低学历女性少生,这种歧视性政策直接绑定了个人生活。
如果你是单身、非异性恋,或者没按“标准家庭”模式生活,申请政府组屋都会更困难。
如此看来,四个女孩的反叛,其实是对这些“绑架式规则”的本能抗拒。
电影里有个场景特别戳人,升学考试时,考官问女孩们鱼尾狮的历史,徐心宇直接反问“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明知是假的东西”。
这句话不是喊口号,而是无数年轻人藏在心里的疑问。
陈思攸用纪录片风格拍了这一幕,从考官的视角对着徐心宇,让观众要么成为压迫者的同谋,要么在女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从小到大谁没遇到过“言不由衷”的标准答案?但大多人都慢慢妥协了,而徐心宇们选择了直接说出来。
除了对体制的反抗,电影里关于女孩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也拍得特别真实。
徐心宇和瓦妮莎在房间里亲密玩耍,担心视频被老师发现而恐惧疏远。
这种青春期的情感,没有明确的定义,却无比炽热。
陈思攸说,她中学时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女子学校里,女孩们会互相暗恋、为了看一眼喜欢的学姐跑到教室外,这都是很正常的事,但一旦越过“朋友”的界限,就会被歧视、被找去谈话,甚至被开除。
直到2022年,新加坡才废除了殖民时期遗留的同性行为歧视法。
但陈思攸说,这不是因为社会观念进步了,而是因为国际企业的压力谷歌、脸书这些公司要在新加坡设总部,却不接受这种歧视性法律。
如此看来,所谓的“进步”,更多是利益驱动,而非真正的包容。
电影里没有给这种亲密关系贴“酷儿”的标签,只是如实呈现那种笨拙、混乱又纯粹的感觉,这反而更让人共情。
很多人觉得青春片就得沉重、粗粝,主角要辍学、偷窃,陷入贫穷和暴力才叫真实。
但《核》打破了这种偏见,四个女孩虽然叛逆,却依然是好学生,没有搞砸自己的人生。
这其实更贴近精英学校的真实情况那里的孩子心里清楚,自己只有一次进好学校的机会,不敢真的破釜沉舟。
她们的反抗是“温和”的,却更有力量,因为这是在规则之内,对“不合理”的最大反击。
陈思攸自己的成长经历,其实就是电影的另一个版本。
她在四姐妹家庭长大,父亲长期在香港工作,中学时因为叛逆被老师想开除,后来去美国学电影、在北京画廊实习,远离新加坡后,才慢慢解开了过去的压抑。
她说,远离家乡后,反而更容易讲述家乡的故事。
这种“旁观者”的视角,让她能更清醒地看到新加坡社会的问题,也让电影的批判更有分寸。
《核》最打动我的,不是多么激烈的反叛情节,而是它告诉我们,青春不该是“忍耐”和“妥协”的代名词。
成长也不是必须杀死自己的一部分,去迎合社会的期待。
四个女孩的“黑帮”、一场讽刺剧、一句直接的质问,都是在坚守真实的自己。
如今的亚洲社会,太多年轻人被标准化的成长路径绑架,被“必须成功”“必须听话”的规则束缚。
而《核》就像一束光,告诉我们:即使在重重枷锁之下,也可以选择不被定义的人生。
电影里的女孩们最终没有改变世界,但她们守住了自己的内心,这就已经足够珍贵。
这部电影的爆火,也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厌倦“忍耐式青春”的叙事。
我们需要的不是教导我们如何顺从的电影,而是鼓励我们勇敢质疑、坚守真实的作品。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核》这样的电影,让年轻人的声音被听见,让每一个“不想杀死自己”的成长,都能被尊重。
来源:南山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