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岭南光影记忆,广东第四代电影人口述史项目成果发布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2 06:42 1

摘要:11月21日,由广东省电影家协会策划并主导的“广东第四代电影人文献挽救与影像档案建设”项目验收发布会于广州召开。会上正式发布了该项目历时两年所取得的核心成果,包括180小时4K超高清影像、60万字口述文稿、1000余张修复图片,并首次放映了基于素材剪辑而成的纪

11月21日,由广东省电影家协会策划并主导的“广东第四代电影人文献挽救与影像档案建设”项目验收发布会于广州召开。会上正式发布了该项目历时两年所取得的核心成果,包括180小时4K超高清影像、60万字口述文稿、1000余张修复图片,并首次放映了基于素材剪辑而成的纪录片《追寻岭南光影》序幕篇。这一项目不仅是对岭南电影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抢救,更是对中国区域电影史研究与实践的一次重要推动。

缘起:抢救记忆,刻不容缓

202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回望广东电影的发展历程,第四代电影人无疑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代。他们大多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投身电影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创作出《雅马哈鱼档》《孙中山》《乡情》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典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代影人多已年逾古稀,部分人如胡炳榴、王亨里等已悄然离世,他们所珍藏的剧本、手稿、照片正逐渐散佚,记忆也随之模糊。

“不能让记忆消失”,正是这份紧迫感,推动广东省电影家协会联合高校学者、影视机构于2023年11月启动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抢救工程。项目以“口述历史”为核心方法,旨在通过系统性的访谈与采集,还原第四代电影人的创作历程与精神图谱。

实施:从记忆碎片到系统档案

项目组经过严谨的调研与筛选,最终确定了26位具有代表性的广东第四代电影人作为采访对象,涵盖导演、编剧、摄影、美术、录音、剪辑、配光等多个岗位,包括丁荫楠、张泽鸣、邓原、冯伦生、于桂芝等影人,年龄最大者90岁,最小61岁。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2A3uijoJ

张泽鸣(右一)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2A7CeeXP

郑华(左)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2AAKCmQP

胡健威(右)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2ADI3WZC

于桂芝(左)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2AFLlBrM

鲁牛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2AIFffEm

丁荫楠(左)

在2024年11月至2025年4月的执行期内,团队采用“一对一深访+环境跟拍+实物微记录”三位一体的拍摄模式,累计完成180小时4K超高清影像录制,所有素材均达到电影级工业标准。访谈场景多选在影人熟悉的珠影片场、住宅或当年外景地,以空间触发记忆,以物件唤醒情感。

在后期整理阶段,团队对全部素材进行数字化处理与元数据标注,形成可交叉检索的复合档案系统。60万字逐字稿经过三轮校对与脱敏处理,并提炼出10万字精华摘要;1000余张老照片、手稿、奖状等实物经高清扫描与无损修复,构建起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第四代电影人影音文献库。

成果:不仅是档案,更是精神火种

本次发布的成果不仅包括影像与文字档案,更延伸出纪录片、图书、教材、数据库等多维转化路径。

纪录片《追寻岭南光影》(暂定片名):基于180小时素材剪辑而成,采用“人物+作品+时代”三段式结构,目前已完成序幕篇,未来计划与央视纪录频道、腾讯视频等平台合作播出,并开发4K院线版走向国际影展。

图书出版与教材开发:项目组计划将60万字口述稿精编为《广东第四代电影人口述史》上下卷,正式出版。同时联合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开发《岭南电影与口述史》通识课程,实现“采编—出版—教学”闭环。

数据库建设与开放共享:项目将建立“广东第四代电影人数据库”,支持AI检索、跨作品对比等功能,并向高校与研究机构开放申请。未来每三年进行一次回访更新,形成“可生长”的数字记忆生态系统。

价值:填补影史空白,激活文化认同

广东第四代电影人长期在全国电影史叙事中处于边缘位置,本项目首次以系统化、多维度、高规格的方式,记录了他们的创作观念、美学追求与时代困境。从丁荫楠对画面质感的极致追求,到胡炳榴对东方美学的含蓄表达;从录音师冯伦生用自行车气嘴改造话筒避震架的巧思,到于桂芝在配光车间“三班倒”的坚守——这些细节不仅补齐了官方档案的缺失,更让岭南电影的精神脉络变得清晰可触。

正如项目组负责人所言:“这代影人用普通话电影传递岭南精神,用镜头语言让全国观众看到岭南的时代变迁。”他们的经验不是“过时的回忆”,而是对当下年轻创作者的宝贵启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建设的重要资源。

展望:从第四代到未来代际的接力

项目并未止步于第四代。团队表示,本次项目的流程与方法已具备可复制性,下一步将面向广东第五代、第六代及新生代影人展开口述历史采集,逐步构建“广东电影人口述史矩阵”。通过代际对比研究,观察市场改革、技术革命与流媒体崛起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为中国电影史研究提供跨越半个世纪的纵向样本。

“我们完成的是一次抢救,更是接力起点。”项目负责人肖小青在发布会上说,“广东第四代电影人用生命告诉人们,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顺势而为,而是逆水行舟、迎难而上,而在今天这个设备先进却创作浮躁的时代,回望他们,不是怀旧,而是寻找初心。愿这些口述史料不仅是一份档案,更是一颗种子。”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2AL9sjPB

来源:影之时光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