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
2018年11月,网飞悄悄上线了一部电影《风的另一边》,没搞太多宣传,却让不少电影迷炸了锅。
原因很简单,这部电影的导演奥逊・威尔斯,早在1985年就去世了,这是他死了33年后,作品才第一次完整跟观众见面。
说起来这部电影的经历,比电影本身还传奇。
2015年的时候,有两个制片人搞了个众筹,想把威尔斯没完成的这部遗作给弄完。
这俩制片人挺有面儿,拉来了韦斯・安德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些大导演站台,众筹档位从几十美元到几万美元都有,回报也实在,DVD、海报就算了,高档位还能给个联合制片人头衔。
本来以为靠着“威尔斯遗作”这个名头,钱应该不难凑,可后来发现情况不太妙。
参与的人没多少,到结束也就两千多人,筹到的钱连目标的一半都不到。
众筹黄了之后,这项目就搁那儿两年没人管,谁都没想到,2017年网飞突然接手了。
我觉得网飞这步棋走得挺聪明,那时候他们正想搞点经典电影修复的内容,威尔斯这名字就是块金字招牌,虽然小众但口碑稳。
花了一年时间打磨,这部拖了几十年的电影终于上线了。
威尔斯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早就不是拍《公民凯恩》那时候的风光样子了。
他在好莱坞受了不少气,几部片子都被投资方抢了剪辑权,后来干脆跑到欧洲当独立电影人。
1975年开拍《风的另一边》,整个团队连他在内就七个人,资金是伊朗国王姐夫的公司投的。
拍电影这五年,真是断断续续没个准点儿。
资金一断就停拍,威尔斯就得去接别的活赚钱,赚够了再回来接着拍。
本来拍得好好的,1979年伊朗那边出事了,国王倒台,投钱的公司也破产了,所有胶片都被封了起来,威尔斯连碰都碰不到了。
直到他1985年去世,这部片子还是烂尾状态。
威尔斯生前跟徒弟彼得・波格丹诺维奇说过,要是自己出意外,一定要把片子完成。
这句话成了波格丹诺维奇的心事,一扛就是几十年。
众筹的时候他也没少出力,可惜没成,网飞接手后,他才算看到希望,跟着团队去法国仓库把一千多箱胶片运回来,照着威尔斯留下的笔记一点点剪。
工业光魔还帮忙补拍了几个镜头,连主演约翰・休斯顿的儿子都来帮忙补录台词。
最后波格丹诺维奇自己念了威尔斯原本要配的旁白,算是彻底完成了师傅的嘱托。
《风的另一边》看着是讲大导演杰克的故事,其实就是威尔斯的半自传。
杰克70岁生日开派对,请来一堆好莱坞名流,放映自己的新片,结果状况百出。
电影里还套着一部电影,就是杰克拍的那部,没台词没剧情,就一男一女跟踪、相遇的戏。
刚看这段的时候有点懵,后来才知道这是威尔斯在跟安东尼奥尼的欧洲艺术电影对话。
有意思的是,威尔斯选的拍摄地,就在安东尼奥尼拍《扎布里斯基角》的别墅隔壁,这小心思还挺明显。
片子里的角色跟现实中的人也能对上号,杰克就是威尔斯自己,那股子孤独又骄傲的劲儿一模一样。
波格丹诺维奇演的布鲁克斯,现实里就是威尔斯的徒弟加追随者。
本来波格丹诺维奇就客串个小角色,结果原定演员拍了三周跑了,威尔斯直接让他顶上,还把拍好的镜头重拍了一遍。
威尔斯在戏里还没少挤兑他,加了个年轻女演员的角色,暗讽他跟小十一岁的女友谈恋爱。
可波格丹诺维奇压根不介意,后来还把威尔斯接到自己家住了三年,让他接着改剧本。
片子里有段布鲁克斯问杰克“我们的叛逆终结了吗”的戏,拍的时候约翰・休斯顿没在,波格丹诺维奇其实是对着威尔斯说的。
这句话问的是角色,倒更像他自己对师傅的心里话。
威尔斯的女友欧雅・柯达也在片子里演了角色,还参与了编剧。
她把性元素加进了电影里,有段七分钟的戏,是威尔斯所有作品里尺度最大的。
本来以为威尔斯这种老派导演不会接受,没想到他居然同意了,看来创作上他从来都不固执。
这部片子最后能上映,真的是几代人接力的结果。
从七人小团队的坚持,到众筹者的微薄支持,再到网飞的资金和技术加持,缺了任何一环都不行。
威尔斯在片子里问“电影眼是现实的反映,还是现实是电影眼的反映”,现在看来,这部电影的命运就是最好的答案。
杰克70岁去世留下未完成的电影,威尔斯70岁去世,他的电影33年后才上映。
现在快餐式电影越来越多,能沉下心等一部片子几十年的人太少了。
《风的另一边》不光是一部电影,更像是电影人对创作的坚守。
这种坚守,不管过多少年,都值得我们记住。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曦言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