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福建厦门落幕。作为金鸡电影市场的合作媒体,极客电影今年全程参与了市场活动。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了电影人对当下电影创作、电影市场的实践、分析、反省和总结。
中国电影
是时候做点改变了!
文 | 羊羊
编辑 | 羊羊、小小树
电影行业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这样宏大的话题,可能也只有在金鸡才适合聊聊了。
上周,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福建厦门落幕。作为金鸡电影市场的合作媒体,极客电影今年全程参与了市场活动。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了电影人对当下电影创作、电影市场的实践、分析、反省和总结。
下一步该怎么走?
这个大问题派生出了许多的小问题。
AI技术的应用、电影形态的进化、内容创作的突破口、市场投资的底层逻辑……都是大家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年的金鸡,已经出现了很多有参考价值的回答,甚至很多人已经积极地行动起来,验证自己的答案。
极客电影梳理完这场超大规模的“头脑风暴”,发现大家至少有一点共识:中国电影,是时候做点改变了!
01 技术 AI很好,问题是怎么用好
AI时代,所有行业对自身进化的探讨都离不开AI,电影行业也不例外。
就在本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现象:所有的影片推介会、创投会,只要影片尚未拍摄完成,主创们几乎都会使用AIGC概念片向观众直观展示自己的想法。
比如科幻IP推介会上,科幻作家凌晨带来了科幻小说《潜入贵阳》的影视改编计划。她向大家展示了她仅用半天时间独立制作的AI预告片,清晰呈现了小说中的创意。
△ 科幻作家凌晨向大家展示了她仅用半天时间独立制作的AI预告片
在金鸡电影市场的众多活动中,电影人们纷纷分享自己的AI实践经验和使用心得。
东方梦工厂总制片人徐三山认为,AI是解放导演创作力的重要工具,让导演更快、更省地实现想法。
尽管AI目前尚不能胜任对精度要求极高的院线大银幕,但他预测其在短片、自媒体领域将大放异彩。
△ 东方梦工厂总制片人徐三山认为,AI是解放导演创作力的重要工具
《滚蛋吧!肿瘤君》《后来的我们》编剧袁媛从更宏观的视角指出:
AI时代是巨大的挑战,也是机遇。
她认为,未来创作者不仅要会写故事,还要具备技术能力,这将推动整个行业的“智力升级”。
△ 编剧袁媛认为AI时代是巨大的挑战,也是机遇
《黑神话:悟空》章节动画《勿听》的导演费思从实践角度分享了AI的实用价值:
AI在剧本统筹上效率极高,可大幅缩短前期开发时间。
△ 动画电影创作对谈活动上,《勿听》导演费思从实践角度分享了AI的实用价值
他曾用AI处理数万字的改编原作,将原本需要一个月的工作压缩至两天完成。
除了惊叹于AI的高效,担忧AI会伤害艺术表达的观点也非常普遍。
中国奇谭第一季中《鹅鹅鹅》的导演、编剧、插画艺术家胡睿坦言,AI生成的图像存在“同质化风险”,让他感觉“不亲”,缺乏创作者亲手雕琢的“魔法感”。
他甚至半开玩笑地表示:
如果AI完全替代人类创作,我将加入人类抵抗组织。
△ 《鹅鹅鹅》导演胡睿坦言AI生成的图像存在“同质化风险”
香港导演麦启光的反对更为彻底:
我不太喜欢AI,电影应该是很多人一起在实景合作完成的艺术。
他特别强调:
AI目前还无法模拟人的眼神,而演员的眼神是我最看重的。
他曾尝试用AI讨论剧本,发现它“总是先夸你,再说问题,听完觉得自己很厉害,但实际帮助有限”。
△ 短片季导师分享课上,导演麦启光直言自己不太喜欢AI
在“AI声景的迷思”论坛上,专家们从声音角度分析了AI的应用前景。
厦门大学洪青阳教授指出,AI语音合成在模拟音色、语调等物理属性上已近乎乱真。
△ 厦门大学洪青阳教授指出,AI语音合成在模拟音色、语调等物理属性上已近乎乱真
但他也指出,AI难以捕捉那些“难以量化的副语言信息”——说话者的动机、情感的微妙层次、地域文化背景赋予的独特韵味。
蝉妈妈AI技术负责人严生从产业角度证实,AI配音带来了“10倍以上的效率提升”和“降低九成以上成本”的优势,但其风险在于可能产生大量同质化、缺乏情感温度的内容。
△ 蝉妈妈AI技术负责人严生从产业角度证实AI配音的优势和风险
有趣的是,日本著名制作人川村元气在大师班上分享,他玩AI是为了“寻找AI做不到的事情”。
他举例说,曾使用AI助手每天推送海外新闻,但发现如果不对其反馈,比如点赞,AI会“偷懒”,停止推送。他认为AI“越像人,越会偷懒”,这一点很有趣,也引发他对“人类行为本质”的思考。
川村元气透露,目前阶段,他认为AI可以在美术创作中使用,但他自己不会使用AI进行叙事创作。
△ 川村元气透露,他在AI身上做了一些有趣的“实验”
电影创作者们还在纠结,AI可以介入哪些环节,介入到什么程度。宣发平台已经在不断迭代好用的AI产品了。
借着金鸡百花电影节,灯塔AI发布剧本评估、舆情分析、发行诊断、智能报表四大功能。
灯塔专业版运营总经理王舒表示,两年前灯塔AI首次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面向行业亮相,成为文娱行业首个AI类产品。这两年随着大模型和各类AI能力的层出不穷,他们也是在思考如何能够帮助电影智宣发。
△ 灯塔专业版运营总经理王舒表示,他们在思考如何用AI帮助电影智宣发
以发行诊断功能为例。对于发行来说,如何保住自己的区域优势,同时又能抢占竞争对手的空间,非常依赖于实时化的数据和一眼能够看得到的关键问题的分析能力。
例如国庆档当天,有1277家影城临时将场次改成了《731》。
AI能时刻把握市场的竞争动态,并且还能实时帮大家预测票房。
02 形态 电影也许会进化成,我们想象不到的样子
如果说,电影人对AI的讨论,主要还集中在降本提效方面,对XR、对电影与游戏融合的探讨,则可能已经触及到了电影的未来形态。
“当空间已成为故事”,这是今年金鸡XR电影创作对谈的主题,也概括了XR技术为叙事带来的革命。
传统电影中,观众是“看”故事;而在XR中,观众是“进入”故事。空间不再是背景板,而是叙事的主角。
△ 今年金鸡XR电影创作对谈的主题,也概括了XR技术为叙事带来的革命
开心麻花董事长汪海刚认为,XR与传统舞台剧的创作者思维“基因靠得更近”,空间调度和观众主导权的转移是其核心特征。
△ 开心麻花董事长汪海刚认为XR与传统舞台剧的创作者思维“基因靠得更近”
上海戏剧学院的铁钟副院长在圆桌论坛上指出,XR创作最大的挑战并非技术,而是“想象力”。
我们所面临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上的,我一直这样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你的想象,是否能通过你自己的想象能实现很多东西。
△ 上海戏剧学院铁钟副院长指出,XR创作最大的挑战并非技术,而是“想象力”
博新全宇宙创始人唐祎程在论坛上分享的《消失的法老》案例,被视为“真正意义上把商业模式跑通的一个案例”。
通过大空间、多IP同场运行的模式,XR体验不仅提升了坪效,也为内容变现找到了清晰路径。
△ 博新全宇宙创始人唐祎程分享大空间沉浸式探索模式
改编自同名游戏的日本电影《8号出口》在今年的金鸡展映,导演川村元气将游戏的核心机制(找不同、循环、闯关)直接转化为电影的叙事结构。
△ 根据游戏改编的电影《8号出口》模糊了“影游”的分界线
川村元气在大师班上深入阐述了这一理念,他不想简单做一部游戏改编电影,而是要打造“看上去像电影的游戏,又看上去像游戏的电影”。
他将游戏空间设定为但丁《神曲》中的“炼狱”,将“找不同”的规则与“我们是否对日常生活中的异常视而不见”的哲学思辨相结合。
在电影中间,二宫先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危机,他当时大声喊叫、无法行动,差不多有15秒的时间,观众会一起沉浸在一个完全不动的画面之中,几百名观众会一起去观看这个“沉默的瞬间”。
中国电影人也在试着将“影游融合”带进叙事。
电影《发现之旅》亮相内地专场推介会,导演董劼创提出了“引擎电影”的概念。
△ 导演董劼创提出了“引擎电影”的概念
他认为,电脑桌面、手机屏幕、网络游戏画面已成为当代年轻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理应成为电影语言的一部分。《发现之旅》中有大量使用游戏引擎呈现的画面,与真人演出无缝衔接。
游戏不再是情节的点缀,而成为与现实世界相互渗透、彼此映照的平行空间。这种将媒介本身作为叙事元素的做法,为电影探索开辟了全新的疆域。
十年后的电影,也许会进化成我们想象不到的样子。
03 内容 如何讲好故事?找想法,想办法
内容,是近年中国电影被观众诟病较多的“短板”之一。
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这个最基础也最核心的问题也在本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得到了深入的讨论。
在金鸡电影学堂·短片季导师分享课上,导演谢沛如提出了一个动人的观点:去寻找“自己一生的故事”。
她认为,当创作者足够真诚地面对自我,每个人都能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这份真诚本身就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 导演谢沛如提出观点:去寻找“自己一生的故事”
这与香港导演关锦鹏在香港专场的分享不谋而合。关导强调与演员建立“私密的沟通”,甚至聊到“相互最底层的”生活感受,是创作出动人角色的关键。
他与梅艳芳筹拍《胭脂扣》时,曾彻夜长谈,从角色聊到演员的个人成长经历,这种“挖心掏肺”的交流,最终成就了银幕上的经典。
△ 香港导演关锦鹏强调与演员建立“私密的沟通”的重要性
日本电影制作人川村元气则将故事的诞生归结为“发现”与“发明”的结合。
他在大师班上深入剖析了《你的名字。》的创作过程。
“发现”在于捕捉时代情绪(对“本应相遇却未曾相遇之人”的感伤)与普遍情感(日本大地震后的“或许本可以拯救”的悔恨)的共鸣点。
“发明”则在于叙事结构上的创新——将“灵魂互换”与“穿越”这两个经典母题相结合,并加入了三年时间差,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戏剧张力。
△ 日本电影制作人川村元气深入剖析了《你的名字。》的创作过程
他创作《如果世上不再有猫》的灵感,竟源于一次丢失手机后,在没有手机可刷的地铁上偶然看到彩虹的个人经历。
这提醒创作者:最有趣的故事,往往就藏在日常生活的“异变”之中。
我的工作不是超能力,不是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去抓一个故事出来,而是将人们心中的不满、某些情绪,或者找到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把它做成绘画、电影。
香港导演麦启光在短片季导师分享课上分享了他独特的成长路径。他早年从场记做起,拍过几部电影后发现“自己不是在拍戏,只是在拍一样东西”,连自己的妈妈都看睡着了。
于是他毅然回到副导演的岗位,跟着尔冬升等大导演学习,在剧组实践中重新理解电影。
他的建议是,青年导演要珍惜在剧组实践中学习的机会,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工种。
△ 香港导演麦启光建议青年导演要珍惜在剧组实践中学习的机会
04 市场 观众越来越挑剔,投资越来越“聪明”
2025年对中国电影行业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一年。大家在感官上感受到寒意的同时,更需要在理性上分析背后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在本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灯塔专业版发布了题为《为何买单、又为何避雷—2025中国电影观众口碑决策洞察》的行业分析。分析指出,今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形成了一种新常态:观影人口破纪录,但口碑传播难度加大。
△ 灯塔专业版发布题为《为何买单、又为何避雷—2025中国电影观众口碑决策洞察》的行业分析
今年影院观影人口达5.1亿,创历史新高,但超过3亿为一年只看一次的低频观众。年观影6次以上的高频观众比例降至5%,他们曾是口碑传播的“种子用户”,其减少导致好口碑“出圈”更难。
豆瓣7分以上已难保票房成功,观众观影经验日益丰富(人均年观影约16部),这就要求影片必须“惊艳”而不仅是“良好”。
具体来说,2025年的中国观众会为何“买单”?
首先是为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买单。强烈的代入感与集体记忆是关键。如《南京照相馆》通过小人物视角引发“勿忘国耻”的强烈共鸣;《731》则成功触达了依赖大档期进影院的年长及下沉市场新观众。
△ 《南京照相馆》和《731》是观众为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买单的代表作品
其次是为极致视听体验买单。影院的核心优势仍在。如《F1:狂飙飞车》凭借特效厅的卓越表现吸引观众多刷,证明观众原意为顶尖视效、音效走进影院。
最后是为“悦己”情绪价值买单。在今年,单人观影趋势显著上升,观影从社交活动转向个人仪式感消费。年轻人更愿无负担地选择所爱,并为如《名侦探柯南》的“冰爽场”等特殊场次付费,追求纯粹的自我取悦。
另一方面,2025年的中国观众又会为何“避雷”呢?
首先是类型不纯粹。观众厌恶“挂羊头卖狗肉”。喜剧片虽需求旺盛,但若笑点不够密集,即便制作精良也会被吐槽。
然后是叙事基本功不足。“剧情逻辑混乱”往往是最大槽点,其次是角色塑造单薄(观众偏爱接地气、有成长性的角色)和节奏拖沓或仓促。
有趣的是,数据显示,观众在批评一部电影时,指责主创要负责任的情绪明显加重。电影的网络“恶评”中,导演的提及率显著提升,成为影片好坏的直接负责人。观众要求导演态度端正、三观正,好评差评都直接与其挂钩。
总之,当前观众对金钱和时间成本极为敏感,追求“值回票价”。影片不仅需整体品质无短板,更必须拥有一个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极致长板,如震撼特效、精彩打戏、密集笑点、强烈共鸣等。
△ 分析指出:当前观众对金钱和时间成本极为敏感,追求“值回票价”
满足这些条件,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可以说,市场对电影作品的要求正变得越来越苛刻。一部投资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电影,稍不留神就会折戟沉沙。这让电影公司在经济上“压力山大”。
在金鸡推介会·内地专场活动上,爱奇艺电影评估研发中心总经理张琦透露,面对当下市场情况,爱奇艺制定了一套清晰、系统的“金字塔”结构战略。
这一战略体系由三个层级构成。
△ 爱奇艺制定了一套清晰、系统的“金字塔”结构战略
顶层是“大片计划”,定位为“高举高打”,通过大明星、大制作、大档期,旨在为影院观众提供顶级的视听享受或情感刺激。
由于其高投入,项目数量相对较少,是金字塔的尖端,代表作品如暑期档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捕风追影》以及正在制作中的历史战争巨制《1840》。
△ 《捕风追影》《1840》属于典型的“大片”
底层是“燎原计划”,这是爱奇艺在流媒体平台上的核心策略,堪称“新人导演的类型片试验场”。该计划以低成本、高产量为特点,投资额已提升至每年50部、每部1000万的水平。
它主打强类型片,如恐怖惊悚和动作片,因为这些类型能在家中观影环境下有效抓住观众注意力。该计划旨在从大量实践中选拔人才,为导演梯队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连接顶层与底层的,是“爆前计划”。该计划专注于3000万人民币以下的中低成本电影项目。
△ “爆前计划”和“燎原计划”的作品“抗风险能力”更强
其核心思路源于对市场的冷静分析:在每年数百部影片中,能实现盈利的不足4%。因此,将成本控制在3000万以下,是当前市场环境下,尚未被完全验证的新人导演能够获得的最高合理预算。
将成本控制在这一区间,爱奇艺希望通过精细化成本运营,帮助导演在创作自由与商业成功之间找到平衡。
中国电影正处于一个调整与探索的时期。
技术的普及提高了效率,也带来了同质化的风险;观众的要求更为严格,促使内容必须回归故事本身;而市场的分化则要求制片方采取更精准的投资与创作策略。
关键在于如何在效率、成本与艺术价值之间找到平衡。
电影行业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往前走呗。
来源:极客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