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金鸡的亮点,不止有全裸的梁朝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2 09:24 1

摘要:今年金鸡国际影展目前正在厦门展映中,展映时间从11月8日一直持续到11月30日。这次的展映片单小而精,包括了戛纳、柏林、威尼斯、洛迦诺、圣丹斯、鹿特丹等重要国际电影节甄选的28部影片。深焦DeepFocus有幸连续两年参与金鸡国际影展场刊。最终由伊尔蒂科·茵叶

今年金鸡国际影展目前正在厦门展映中,展映时间从11月8日一直持续到11月30日。这次的展映片单小而精,包括了戛纳、柏林、威尼斯、洛迦诺、圣丹斯、鹿特丹等重要国际电影节甄选的28部影片。深焦DeepFocus有幸连续两年参与金鸡国际影展场刊。最终由伊尔蒂科·茵叶蒂导演、梁朝伟主演的《寂静的朋友》获得了全场最高分。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TbIq9AWF

金鸡国际影展场刊评分

作为本届金鸡奖最受瞩目的影片,茵叶蒂导演带着《寂静的朋友》来到金鸡。本片此前在威尼斯电影节斩获了费比西奖及新锐演员奖两项殊荣,可谓光环加持。导演此前拿到柏林金熊奖的前作《肉与灵》以梦境展示灵魂共鸣,借助鹿的习性探讨人与人的关系;而在这次的《寂静的朋友》中,她再次将人际关系置于自然语境下,她将植物作为媒介,展开一场更为幽微、静默的对话。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TbL2jCYw

《寂静的朋友》剧照

《寂静的朋友》通过1908、1972、2020三个时代的交叉叙事,书写了一部人类与植物之间漫长而沉默的对话史。20世纪初的段落,是以植物为喻体的性别压迫。在性别严重失衡的学术环境中,植物学现象本身就成了权力话语。无论是教授用“一株雌蕊可以接受多株雄蕊完成授粉”来羞辱女性,还是同学以“蜂后”之名献媚,都能看到人际关系如何被扭曲地“自然化”,也是人与植物不平等关系的体现。而女主的突围,在于她利用照相术,将植物特写与自身身体并置,在影像中找回了与植物平等对视的权利,这是人与植物最初的对话。

70年代的表达则是喧嚣时代中与植物的私语。当学生运动席卷社会,茵叶蒂却将视角投向一个格格不入的男孩。他通过研究植物电信号,找到了与植物对话的方式,甚至让人看到了恋爱的影子,他在狂躁时代里找到了内心的平衡,也让人与植物的对话升级成了交流。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TbMomZAt

《寂静的朋友》剧照

2020年则是通过疫情达成了与植物的共鸣。疫情将现代性的疏离推向顶点。梁朝伟饰演的神经学家,在隔离中借助研究脑神经的方式研究一棵伫立上百年的孤独银杏树。当他目睹银杏树在雨中迸发出磅礴的精神波形图时,他决定褪去文明的遮蔽,以全裸的姿态立于雨中,这震撼的一幕,实现了一种超越研究的、生命体之间的纯粹共感,也是影片的最高潮。由此,影片完成了一场跨越世纪的跋涉:我们借由认识植物的契机,最终重新以植物的视角,认识了人类自己。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TbOD0ZvF

《寂静的朋友》剧照

在《寂静的朋友》中,茵叶蒂运用黑白影像、胶片与高清数码三种不同的影像制式,分别对应1908、1972、2020三个年代,使媒介本身成为时代印记的一部分。无独有偶,今年金鸡还有一部入围戛纳主竞赛的《朝圣》,也采用了相似的创作思路:导演卡拉·西蒙分别用胶片、DV和数码影像来呈现1984、2004和2024三个时间节点,对应影片中回望的时期、影片的现实时期和导演拍摄的时期。这种不约而同的“媒介考古学”实践,是一种自觉的作者意识。对影像媒介本身的思考,已成为当代作者电影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维度。

作为卡拉·西蒙“家族三部曲”的第三部,《朝圣》依然紧扣其创作的母题:对已故父母的追寻与连接。父母在80年代艾滋病浪潮中相继离世,这对于当时年幼的卡拉·西蒙来说,是生命中无法磨灭的印记,也构成了她整个创作序列的深层动力。纵观她的作品系列,每一部都与此紧密相关。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TbPTY8jN

《朝圣》剧照

在《93年夏天》中,她化身7岁的自己,真切触碰父母双亡后被迫寄人篱下的无助、嫉妒与不知所措;到了短片《为吾子寄信吾母》时,怀孕的经历让她得以从“母亲”的视角,重新审视并走近自己的母亲;而荣获金熊奖的《阿尔卡拉斯》则进一步将视野扩展至整个家族与土地的血脉相依,在自然主义的群像中,完成了从“个人”到“家族”的叙事进阶。到了今年的《朝圣》中,她融合了过往的探索,以更丰富多元的电影手段,继续这场漫长的回溯。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她的视角正变得愈发辽阔,从个体的情感伤痕出发,最终走向了对历史、记忆与传承的思考。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TbRg3gs4

《朝圣》剧照

这一次,卡拉·西蒙进行了一场意味深长的“朝圣”:她毅然走出承载其成长记忆的加泰罗尼亚,只身前往父亲成长的加利西亚海岸。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她试图从父系的脉络中,重新拼凑父母的过往。这场个人的溯源,最终蔓延为对一个时代的审视。凭借母亲留下的日记与亲戚的只言片语,女主角如侦探般追寻着父亲的真相。当得知父亲身患艾滋病后,竟被家人一直藏于家中直至死亡时,她愤然出走。电影奇遇般地为她开启了一扇通往80年代的大门,那是一个带着温暖滤镜、充满自由与生机,却又被死亡阴影悄然笼罩的时代。

卡拉·西蒙想借《朝圣》批判整个社会对80年代的集体性沉默与偏见。历史既已发生,“藏”无法解决问题,只有勇敢地直面、反复地剖析、真诚地理解,才能达成真正的和解。当我们可以坦然说出家人“死于艾滋病”,而不再是含糊其辞的“死于肺炎”时,横在个人与历史之间的那道坎,才终于能够迈过。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TbTM8xQO

《朝圣》剧照

怀旧依然是今年所选电影的一个普遍特质,但怀旧并不代表陈旧,再朝向过去的同时,也在解构与重构,最终赋予当代表达。在这个层面上,《死钻倒影》和《正面还是反面?》两部影片是最极致的。从类型上看,两部影片的“经典感”十分浓重,一部是留存着詹姆斯·邦德式审美的特工片,一部是暗藏着电影史脉络的西部片,各种类型片的经典元素充斥在影片中。但它们并没有掉入到类型片刻板的叙事模板中,而是将其揉碎后成为作者性表达的有机材料。

《正面还是反面?》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完成首映,随后在东京电影节拿下最佳导演。故事的开篇,美国牛仔水牛比尔与他的团队在幕布前上演了一出与印第安人大战的好戏,黑白影调模糊了色彩细节,有种闯进约翰·福特电影的既视感。但镜头一转,彩色出现,美国西部片的电影感瞬间荡然无存。说着意大利语的人们进入画框,通心粉西部片真正回到意大利。罗伯特·雷德福模样的帅气牛仔成为了接下来的主角,一路逃亡,与刚刚造就“火车大劫案”、拥有詹姆斯·柯本气质的革命军首领相遇,误打误撞成为革命英雄,当我们以为接下来即将进入推翻农场主的革命叙事时,这支信心满满的革命军瞬间被正规军击溃。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TbWD1h1I

《正面还是反面?》剧照

这时影片过半,我们的女主角虽然行动力拉满,却完全成为了传统西部片中那样被厚重裙摆拖累的女性,也完全成为了男性叙事的附庸。在此之后,女主夺回了本属于她的叙事权,这位由《荒漠怪客》继承而来的女牛仔一路所向披靡,斩杀所有统治西部片影史的男性角色,最后甚至夺回了剧本故事的书写权。男性气概笼罩已久的西部片,现在交由女性书写。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TbYsbAxY

《正面还是反面?》剧照

《死钻倒影》是今年入围今年柏林主竞赛的影片,展映期间就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可惜没能有所斩获。与《正面还是反面?》一样,这部电影也是由两位导演合作完成,表达上同样是挑战男性统治已久的类型片,由女性完成打破传统的一击。

影片从一个年届七十的白男开始,他躺在蔚蓝海岸的豪华酒店,思想着隔壁的神秘女子,回忆起六十年代担任国际特工的经历。如此典型的开头,不禁让人忆起疫情后老白男导演们集体陷入“温柔”回忆的那段时期。影片中也不乏怀旧元素,蛇蝎美人、硬汉侦探、特工道具、007配乐等来自经典好莱坞的元素层出不穷,甚至结构上也是经典特工片的逻辑。但影片选择用快到近乎极端的剪辑方式来打破这种温柔的怀旧,并不复杂的叙事被揉碎,加以真假难辨的幻觉调配,用蒙太奇串联起回忆与现实,在一种基于感官与直觉叙事逻辑中,导演以近乎游戏般的姿态对特工片元素进行拼贴与组装。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Tbc3rbdI

《死钻倒影》剧照

《死钻倒影》的女性表达则是与当下高度统一的。“蛇蝎美人”的形象在传统特工片里,首先服务的是男性凝视,看重的是“美人”,而这部电影将重心彻底转向了“蛇蝎”,是真正具有行动力的。与《钛》《某种物质》一样,用切肤的疼痛去重新书写女性的身体与暴力,放大到令人不敢观看的血肉撕裂和令人不安的环境音,共同构建了一个疼痛的视听场域。“她”不再是被观看的客体,而是疼痛的施加者与叙事暴力的主体。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TbgU5X77

《死钻倒影》剧照

在反类型的创作视野下,用Cult的风格解构经典类型片,也是向西部片和特工片这类面向更广泛受众的PG-13级商业片的挑战。其中,“砍头”这一意象,在此次金鸡展映的多个作品中,意外地成为一种突出的元素。不仅出现在《死钻倒影》与洛迦诺入围之作《利摩日阳台》中,更在《正面还是反面?》里成为点睛之笔。这股对“斩首”的集体执着,与正在热映的《鬼灭之刃》形成有趣的呼应。她们对砍头的执着,丝毫不逊于职业的“鬼杀队”。

在怀旧的潮流之下,回应当下无疑是勇敢的。泰国天才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新作《最后的KPI》便是这样的作品,一部能让当下打工人PTSD的电影,本片的世界首映是在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地平线单元。

若要论及最能精准捕捉当下社会情绪的导演,纳瓦彭无疑是其中之一。早在2013年的《玛丽真快乐》中,他便开始探讨社交媒体与我们这一代人的关系,并在之后的长片、短片与纪录片中持续深化这一主题。在互联网无孔不入的今天,人的生活方式已彻底重塑,而纳瓦彭始终致力于用影像捕捉这一代人的生存状态。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TblbP1DT

《最后的KPI》海报

广告导演出身的他,也深谙当代职场的内卷现实。《恋爱诊疗中》聚焦一位平面设计师如何在无尽的工作循环中逐渐迷失自我、走向崩溃,这次《最后的KPI》也有着同样表达。英文片名“Human Resources”既指代女主角的身份HR,也暗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中将人异化为“资源”的冷酷现实。继续着身为都市打工人的控诉,这已成为纳瓦彭创作脉络中一条至关重要的支线。唯有真正在这看似光鲜、实则无望的城市空间中挣扎求存,才能如此细腻而克制地捕捉这份真实,精准描摹出东亚年轻一代的生存困境:弥漫的悲观并非个人选择,更多出于无奈,在压抑环境下,不再愿意孕育下一代几乎已成共识。

影片虽未刻意强调性别对立,却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悄然揭示女性在父权结构下所承受的额外牺牲与隐忍。在平缓的叙事节奏中,两处持续超过一分钟的静止镜头尤为刺眼:一幕是开头妊娠的B超影像,另一幕是遭受上司PUA后自杀同事的骨灰。同样采用圆形构图的两幅画面,其对比意图不言自明。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TbyQrNoC

《最后的KPI》剧照

声音设计与空间建构共同塑造出这座既真实又令人窒息的都市牢笼:幕与幕之间延长的叠化音效,使压抑的情绪持续在整部电影中。某种意义上,声音已成为环境侵蚀个人希望的有力载体。声音同样承担着呈现日常暴力的任务,突如其来的噪音与静音屡屡触发焦虑,在这样的环境中,戾气也随着声音散播。而那些洁净而充满设计感的建筑空间,与其中打工者承受的重压形成对比,作为“人力资源”的打工人剥去人情味后成为城市的装饰品。

来源:深焦精选plu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