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首位黑人女总统丹妮尔·萨顿在参加南非开普敦的G20峰会时,遭遇由前澳大利亚特种兵拉特利奇率领的恐怖分子袭击,世界领导人被劫持。
政治正确样板戏——《G20峰会》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G20峰会》。
片名G20(2025)。
美国首位黑人女总统丹妮尔·萨顿在参加南非开普敦的G20峰会时,遭遇由前澳大利亚特种兵拉特利奇率领的恐怖分子袭击,世界领导人被劫持。
萨顿总统依靠自己强悍的战斗技能,在贴身特工的协助下,与恐怖分子周旋,拯救了家人与全球领袖,并阻止一场利用加密货币与AI深伪技术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
这部电影在设定上并不新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空军一号》《奥林匹斯陷落》等“总统遇险”类影片,甚至带有《虎胆龙威》在密闭空间对抗恐怖分子的影子。
非要说不同,那就是《G20峰会》非常政治正确,主角是一位黑人女性,影片背景设在曾经历种族隔离的南非,恐怖分子全员为白人,协助萨顿的多为有色人种。
我怀疑影片拍摄前是打算向哈哈姐献礼的,现在成了个笑话。
影片的剧情推进并不复杂,甚至显得老套。
它的对白有时显得生硬,CGI特效在某些大场面中略显粗糙,部分情节逻辑也经不起推敲。
它几乎汇集了所有你能想到的动作片陈词滥调:叛逆的天才黑客女儿、忠诚的拉丁裔保镖、傲慢的英国首相最后被感化、黑人女总统穿着晚礼服跑酷……
恐怖分子的动机是通过制造金融恐慌牟取暴利,只不过加上了“加密货币”“AI造假”等当代元素,但刻画流于表面。拉特利奇作为反派缺乏深度,更像是一个功能性的障碍设置,浪费了祖国人。
这些元素仿佛是用AI扫描了过去三十年的动作片后生成的剧本。
母女关系情感线也特别做作。
女儿从叛逆到理解的转变生硬得如同完成剧本感情升华任务,她们的对话充满说教,每一句都在急切地告诉观众:“看,我们在展现女性情谊!”
当意识形态宣传优先于故事本身,再优秀的演员、再充足的预算也无法挽救一部电影的平庸。
政治正确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它如何被使用。《G20峰会》最大的败笔,就是将进步价值观简单化、符号化,直至完全掏空故事。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某种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维奥拉·戴维斯饰演的总统永远正确、永远坚强、永远能在肉搏战中击败比她重五十磅的壮汉。这种塑造非但没有赋予角色力量,反而让她失去了人性。真正的赋权应该展现脆弱与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制造一个无懈可击的圣母形象。
这些叙事上的薄弱一定程度上被紧凑的节奏和扎实的动作场面弥补。
观众能清晰地看到萨顿总统在搏斗后的喘息、汗水和疼痛的表情。她会被击倒,会处于下风,最终的胜利往往带着一丝侥幸和拼尽全力的痕迹。
电梯井突围、厨房搏斗、地下停车场枪战等场景执行得干净利落,算是个合格的爆米花动作片。
当代好莱坞电影越来越不好看,主要在于一个致命弱点,他们太害怕犯错,以至于忘记了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影片每个选择都在迎合某种预期,每个转折都在安全区内进行。这种创作上的怯懦,最终生产出一部虽然政治正确但艺术上破产的作品。
真正的进步不该是这样的。它应该复杂、矛盾、充满人性的挣扎,而不是像本片这样,把世界简化为黑白分明的道德寓言。当电影放弃了对真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再正确的政治立场也拯救不了它的艺术生命。
《G20峰会》就像一份精心包装的意识形态说明书,它什么都想说,却什么都说不深入。但艺术从来不能将就。当创作被恐惧支配,当故事被教条束缚,再好的初衷也会结出平庸的果实。
政治正确爆米花,
动作救不了平庸。
来源:妙看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