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吒之魔童闹海》又火了,这次不是因为哪吒,也不是敖丙,而是配角石矶娘娘。社交媒体上,“石矶娘娘打破白幼瘦审美”的话题热度蹿升,讨论声量甚至盖过了主角。这波热度,多少让人有点始料未及。
《哪吒之魔童闹海》又火了,这次不是因为哪吒,也不是敖丙,而是配角石矶娘娘。社交媒体上,“石矶娘娘打破白幼瘦审美”的话题热度蹿升,讨论声量甚至盖过了主角。这波热度,多少让人有点始料未及。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电影里的石矶娘娘形象颠覆了传统印象中的“仙女”形象,不再是纤细苗条、白皙柔弱,而是体态丰腴,面容圆润,用网友的话说,是“巍峨如山”。 更关键的是,这位石矶娘娘对着魔镜自信发问:“我是不是整座山最美的女人?” 这份由内而外的自信,击中了不少观众,尤其是一些长期被“白幼瘦”审美裹挟的群体。
于是,赞美之声鹊起。“石矶娘娘自信从容”、“石矶娘娘打破审美枷锁”、“石矶娘娘是女性审美新风尚”等论调甚嚣尘上。网友们积极二创,Q版画像、橡皮泥手办、“石矶娘娘”馒头层出不穷,仿佛一夜之间,石矶娘娘成了反“白幼瘦”审美的旗帜,成了多元审美的代言人。
但与此同时,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有人直言,石矶娘娘在电影里就是个“丑角”,用一个丑角来标榜审美多元,未免有些“政治正确”过头。 更有人犀利指出,这是西方“政治正确”虚伪性的体现,是对传统审美价值的解构,是对“美”的定义权的争夺,甚至上升到“后现代性”、“群体性熵增”的高度,认为这是一种“审丑”的狂欢。
两种声音针锋相对,网络舆论场热闹非凡。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场围绕石矶娘娘的“审美”讨论? 石矶娘娘的“爆红”,真的是一场审美解放运动的号角吗?还是仅仅是一次“互联网造梗”的狂欢?
首先,必须承认,石矶娘娘的形象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在“白幼瘦”审美占据主流话语权的当下,银幕上充斥着千篇一律的“锥子脸”、“筷子腿”,观众难免审美疲劳。 石矶娘娘的出现,无疑打破了这种单一性,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 她的自信,她的“自恋”,也确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鼓励女性不必拘泥于单一的审美标准,要悦纳自我,欣赏自己的独特之美。
但是,将石矶娘娘捧上“打破白幼瘦审美枷锁”的神坛,未免有些过度解读,甚至可以说是“画靶射箭”。 电影中,石矶娘娘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喜剧效果和角色定位的考量。 她本体是山,巍峨壮阔自然是她的“美”。 让她变成一个“白幼瘦”的仙女,反而不符合逻辑,也失去了角色本身的趣味性。 导演选择这样的形象,更多的是一种角色设计上的创新,一种视觉上的反差萌,而非刻意要“打破”某种审美。
更何况,将“非人”的审美强加于“人类”的审美,本身就存在逻辑上的错位。 山的审美和人的审美,本就不是同一个维度。 我们赞美山的巍峨壮丽,并不意味着就要将这种审美标准套用到人类身上。 石矶娘娘的美,是“山”的美,而非“人”的美。 用“山的美”来“打破”人类的“白幼瘦审美”,多少有些牵强附会。
再者,将石矶娘娘的“爆红”完全归结为“政治正确”的产物,也未免过于阴谋论。 诚然,近年来,西方“政治正确”思潮对文化领域的影响日益加深, “多元化”、“包容性”成为重要的价值导向。 但也要看到,观众对多元审美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长期以来被单一审美压抑的群体,渴望看到更多元的形象,听到更多元的声音。 石矶娘娘的出现,恰好迎合了这种需求, 她的“走红”,更多的是一种市场选择,一种观众自发的审美趣味的体现,而非完全是“政治正确”的强行灌输。
当然,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审丑”的成分。 在网络时代, “审丑”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丑”可以成为一种反叛,一种解构,一种娱乐。 对石矶娘娘的追捧,或许也包含着一部分 “审丑”的心理, 人们在审视与传统审美标准相悖的形象时,获得了一种另类的快感,一种解构权威的乐趣。
但无论如何,石矶娘娘的“爆红”,都折射出当下社会审美观念的一些变化。 单一的“白幼瘦”审美,已经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观众渴望看到更多元、更丰富的形象, 也开始反思和挑战既有的审美标准。 这或许不是一场彻底的审美解放运动,但至少是一次有益的审美反思。
与其说石矶娘娘“打破”了什么,不如说她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提醒我们“美”并非只有一种标准, “美”可以是多元的,包容的,甚至是出乎意料的。 关键在于自信,在于悦纳自我, 就像石矶娘娘对着魔镜说的那样:“我是不是整座山最美的女人?” 这份自信,才是最动人的“美”。
至于那些将石矶娘娘的“走红”视为“审丑狂欢”,甚至上升到“后现代性”高度的论调,未免有些反应过度。 网络时代的文化现象,往往带有碎片化、娱乐化的特征。 不必过度解读,也不必过度焦虑。 石矶娘娘终究只是一个动画角色, 她的“爆红”,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网络迷因。 不必赋予她过多的意义,也不必急于给她贴上各种标签。 让“石矶娘娘”回归“石矶娘娘”, 或许才是对这个角色最好的尊重。
最后,回到最初的问题:你喜欢石矶娘娘这个角色吗? 答案是肯定的。 她有趣,自信,有记忆点。 她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人”,但她的魅力却超越了外貌, 她让我们思考“美”的定义,也让我们反思自身的审美观念。 仅凭这一点,石矶娘娘就已经足够成功了。 至于“打破白幼瘦审美”的高度,就让它停留在网络热议的层面吧。 不必强求,也不必拔高。 毕竟,娱乐至上,开心就好,不是吗?
看完了动动手点个赞、三连一波支持一下,谢谢各位
来源:地球上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