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影后刚落地,质疑声整齐到来,宋佳二封咏梅惜败,评审到底看什么与谁说了算?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04:34 1

摘要:11月15日厦门金鸡奖落幕,宋佳凭《好东西》二封影后、咏梅《出走的决心》惜败。舆论对评审标准与奖项公信力的质疑全面爆发。典礼当晚热搜一片,最核心的信息其实不复杂:宋佳拿了最佳女主角,影片《好东西》豆瓣8.9分、斩获7项提名,阵容硬;同场的柏林影后咏梅被不少影评人看好却未能摘奖;宋佳本人、团队与金鸡组委会都没有公开回应。与此同时,易烊千玺获男主角也被讨论“资历是否匹配”,这一届的风向格外敏感。说回作品本身,《好东西》里的王铁梅是个不靠吼戏、不靠极端情绪取胜的角色。结账时盯着钱包再看购物车、眼神一紧一松,那点

11月15日厦门金鸡奖落幕,宋佳凭《好东西》二封影后、咏梅《出走的决心》惜败

舆论对评审标准与奖项公信力的质疑全面爆发

典礼当晚热搜一片,最核心的信息其实不复杂:宋佳拿了最佳女主角,影片《好东西》豆瓣8.9分、斩获7项提名,阵容硬;

同场的柏林影后咏梅被不少影评人看好却未能摘奖;

到11月17日为止

宋佳本人、团队与金鸡组委会都没有公开回应

与此同时,易烊千玺获男主角也被讨论“资历是否匹配”,这一届的风向格外敏感

说回作品本身,《好东西》里的王铁梅是个不靠吼戏、不靠极端情绪取胜的角色

结账时盯着钱包再看购物车、眼神一紧一松,那点生活里的拧巴和体面,很多人都懂

宋佳的表演更像是把“稳”做到极致,颗粒细但不炸裂

而另一边,《出走的决心》里的咏梅把“中年女性的窒息感”层层递进,争吵到崩溃那场戏,隐忍、被激怒、塌陷一气到底

情绪的起落像被绷在钢丝上,张力很直给

两相对比,争议就来自这里:一个是“稳如常温”,一个是“热到冒烟”,评审到底偏哪一类?

更扎心的是,这次不是宋佳首次被围观

从白玉兰到金鸡,她的“二封之路”伴随不少旧账被翻

2012年白玉兰

孙俪的《甄嬛传》没拿视后曾引发全网惋惜

当时坊间流传“配音作品不参评”的解释,但到底哪条是硬规则,也没人讲清

2013年金鸡

宋佳凭《萧红》击败章子怡《一代宗师》与颜丙燕《万箭穿心》

“强手云集却冷门爆出”的争议延续至今

到今年

“金鸡难二封”的说法被她打破

不少人就把“历届惯例”和“这届结果”放在一起对照,难免生出更多问号

有业内人士提到

章子怡在《酱园弄》里的表演今年未见金鸡相关提名

这让不少观众觉得遗憾

说白了,大家不是盯着某一个人出气

大家是在问一个系统性问题:奖到底在奖励什么?

是表演强度、作品创新、社会议题,还是行业风向与年度主旋律的综合?

中国电影家协会相关负责人此前接受采访时提到

金鸡评审“注重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结合”,评审过程“全程保密以保证公正”

这话站在制度角度能理解,但落回观众层面,保密意味着信息断层

当解释缺位时,情绪就会上位

不少影评人也建议

评审团可以增加普通观众代表比例,或在颁奖后公开部分打分维度与评语

哪怕只是一页简报,也能把争议从“吵”拉回“聊”

这类争议并非金鸡独有

2023年殷桃凭《万里归途》获金鸡影后

港片演员郑秀文因《流水落花》被力推未获奖

热搜里全是“评审是否偏主旋律”的讨论

再看海外

2022年奥斯卡把最佳影片给了《健听女孩》

一边是“社会议题表达很重要”,另一边是“翻拍片艺术性不及《犬之力》”

争辩持续到组委会回应“维持评选结果”

后来大家也逐渐接受,“争议是全球奖项的常态”

我那天在奶茶店里,听到隔壁桌聊到“这届为什么不解释一下”,有人说“反正保密是规则”,有人叹气“那就永远吵不完”

我们在乎的不是谁拿了奖,而是奖为什么给了TA

这句话听上去普通,但它能把情绪归位

如果结果能被标准和过程托住,人就会更愿意服输

回到宋佳

她的作品与能力不该被一口否定

《好东西》被多平台认可是事实

只是当竞争对手表现也足够亮眼

奖项就需要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文本”

截至11月17日

相关方面的沉默让讨论继续发酵

这就是当下互联网的温度计:你不说,大家就自己拼图

换句话说

评审透明不是撕破体面,而是补体面

把评审逻辑、作品衡量维度、权重比例讲清楚,别怕被对照

经得起复盘的制度,才是奖项的含金量

至于“二封”是否合理,其实没有一刀切答案

如果作品有新突破、演技有新路数

多次获奖就能成立;

反之

观众自然会用脚投票

把热度与口碑转向更能代表这一年的创作

想象一下一个更理想的颁奖夜:台上是作品的名字,台下是理解的掌声

争议仍会存在,但它会有落点

等到那一天

每一个走上台的演员,都能在掌声之外收获心服口服的尊重

这不是某一届的胜负

这是电影行业长期的体面

来源:宠咖阁sw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