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超越两个甲子的光影长河,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艺术的革新与民族的叙事。“幕启”,是戏剧的开端,是故事的序章,是所有期待的凝结点。

2025年——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超越两个甲子的光影长河,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艺术的革新与民族的叙事。“幕启”,是戏剧的开端,是故事的序章,是所有期待的凝结点。
今年金鸡国际影展也为国内的广大观众奉上了一张群星璀璨的片单,其中有戛纳、柏林、威尼斯、洛迦诺、圣丹斯、鹿特丹等重要国际电影节甄选的28部影片。
一如往年我们继续组织了国际影展场刊,为其中部分中国大陆首映影片进行打分和评论。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场刊扩大了打分媒体的阵容达到了20家之多。最终由伊尔蒂科·茵叶蒂导演、梁朝伟主演的《寂静的朋友》获得了全场最高分。
媒 体 评 语 镜的第三乐章
秦婉
这是一个“反向入侵”故事,女主因车祸逗留在一户人家,她与这个家庭自杀身亡的女儿产生了“镜像联系”,她主动地进入,在得知真相后又无所适从,这种所谓的替身关系并没有带来伤害。人与人之间淡淡的爱与牵绊联结,是令人感受到美好的。虽说是小格局,但并不失去前作“元素三部曲”的神秘主义,且没有了设定之后显得更加自由。入围导演双周可能是刚刚好的选择。
《镜》的第三乐章《海上孤舟》是莫里斯·拉威尔为画家保罗·苏德所作,在影片中成为两个失魂落魄的陌生女人Laura和Betty的情感纽带。当个体的孤独无法排解时,彼此的心灵咬合变成了最有效的解药。佩措尔德动用微妙繁复的情感变化,将极简叙事的魅力完全释放,但凡导演功力稍差一点点都会满盘崩坏。葆拉·贝尔再度证明她是当今欧洲最好的女演员之一。
空山
令人心碎的电影,聚焦一个家庭的创伤和两个女性的孤独。在佩措尔德的镜头中,日常生活变得如此宝贵,丸子、蛋糕、啤酒,都令人幸福。女孩骑着自行车穿梭,将一家人的两个空间重新连接,水龙头和洗碗机也像伤口一样被修好。这样的暗藏危险的美满,令人害怕即将到来的真相。故事的最后,彰显了路边视线交汇那一刻的宝贵。失去女儿的妈妈,拯救了曾经走向河边的女孩。失去灵魂的女孩,让一个妈妈再度回归到生活中。
最后的KPI

电车
英文片名“Human Resources”既指代女主角的身份HR,也暗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中将人异化为“资源”的冷酷现实。继续着身为都市打工人的控诉,这已成为纳瓦彭创作脉络中一条至关重要的支线。唯有真正在这看似光鲜、实则无望的城市空间中挣扎求存,才能如此细腻而克制地捕捉这份真实,精准描摹出东亚年轻一代的生存困境:弥漫的悲观并非个人选择,更多出于无奈,在压抑环境下,不再愿意孕育下一代几乎已成共识。影片虽未刻意强调性别对立,却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悄然揭示女性在父权结构下所承受的额外牺牲与隐忍。在平缓的叙事节奏中,两处持续超过一分钟的静止镜头尤为刺目:一是开头妊娠的B超影像,另一幕是遭受上司PUA后自杀同事的骨灰。同样采用圆形构图的两幅画面,其对比意图不言自明。声音设计与空间建构共同塑造出这座既真实又令人窒息的都市牢笼:幕与幕之间延长的叠化音效,使压抑的情绪持续在整部电影中。某种意义上,声音已成为环境侵蚀个人希望的有力载体。声音同样承担着呈现日常暴力的任务,突如其来的噪音与静音屡屡触发焦虑,在这样的环境中,戾气也随着声音散播。而那些洁净而充满设计感的建筑空间,与其中打工者承受的重压形成对比,作为“人力资源”的打工人剥去人情味后成为城市的装饰品。
陆支羽要付出多少才能成为一个体面的人?电影里这句发人深省的叩问,真的很难不戳中我们这些东亚牛马的痛楚。导演的视角非常冷峻,透过镜头捕捉的城市空间从始至终笼罩着阴郁不安之感,看似喧嘈又无比死寂。两场前后呼应的狭道让车戏,则成为死寂中的瞬时爆发。
相比导演更有灵气的前作,这一部胜在更笃定的调度和掌控。印象至深的是那些刻意声画不同步的处理,比如骨灰长镜头叠加职场对学历等级的讨论,比如国际学校孩童们的玩闹声一直弥漫到整个夜晚,等等。至少在我看来,这份如手术刀般的社会洞察力,多少能碰到一点杨德昌的精髓。还有最后那场洗车戏,给暴风骤雨般的命运实验场配一曲《致爱丽丝》也是讽喻效果拉满。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不足,就是节奏上让很多观众都憋得难受,主题上也有导演过剩的野心导致的部分失焦。
利摩日阳台
法兰西胶片蹲在洗漱池上一顿猛搓,或者,干净洁白的浴盆中缓缓放血,你觉得哪种沐浴方式更可怕?全片都在阐述并总结为什么特朗普可以不断当上总统的原因,根源上肯定不是投他票的人有问题。虽然最后的杀戮上存在很大反刑侦瑕疵,真的是留了一路的DNA线索啊,但从对面阳台上的哲学家的语境来看,女主终究是被伏法的,当然这些也都是为女主角塑形而拉满效果,尤其大卸八块的途中发现儿子快放学了又赶紧洗洗手去和面做生日蛋糕,这个描写真行。那个小儿子也是不简单,明明预感到了但却没什么惶恐,感觉长大之后有可能会科学吃人。
次等水货时长和叙事节奏特别友好,虽短小却精悍,完成了一次议题性的表达。主题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对希区柯克《后窗》的致敬,但视觉上的惊悚程度更加直接和触目惊心。躲在对面阳台暗中观察的“哲学家”多数时间能得出准确结论,却在关键之处得出与事实大相径庭的结论,是一个讽刺。朝圣
秦婉女导演创作力爆棚,以日记体形式层层深入,女主角以疏离的状态试图融入自己的家族生活,缓缓揭开自己已逝父母遁居孤岛的往事,人物穿越的瞬间让两个时空交织在一起,好似张无忌重回冰火岛追忆父母冲破玄关打通经脉一样。溯源便是一种朝圣,时代特性灌注在个体生存上。夫妻俩在海草中交缠的画面充满灵性。卡拉·西蒙将情感的流动渗透悄然传递给观者,犹如一场洗礼,无比舒服的观影体验。
肥啾电影卡拉西蒙的半自传电影,延续前作对她对家庭记忆与个人创伤的温柔探索,同时也融入了西班牙80年代大时代背景下,深受毒品影响下的鲜明的地域集体记忆和创伤,完成从个人到集体认同的追溯。影片采用日记的形式,通过母亲的日记旁白和女儿手持DV的晃动画面,和亲戚们的交谈,从他们不尽相同的回忆里,逐渐拼凑出父母被隐瞒和扭曲的生活真相,改变了她对父母的认知。电影后半部分一些梦幻般的场景非常灵性,真实与虚构的构建,比前面有趣得多。
Misaki采用DV、胶片与数码三种媒介进行拍摄,以二十年为时间跨度,从当下回望八十年代的吸毒与艾滋病浪潮,以及千禧年初的社会图景。80年代是思想解放、新浪潮涌动、摇滚与嬉皮文化兴盛的年代,也是被死亡阴影笼罩的时代。以女主角申请奖学金受阻为契机,母亲的日记独白为线索,借声音重返萨米海滩。如流浪猫般游走于家族史的边缘,试图查明父母在1983至1992年间死亡的真相,他们是如何在艾滋病的历史中被抹去,爱情与毒品,终究难以共存。历史如利剑刺入人心,过去的规范仍然约束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要回望历史,就需爬上高处。以胶片摄影重返创世纪初伊甸园里亚当与夏娃的美好爱情。结尾那句“不要随便打开这本日记”的警示是全篇最重要的部分。一旦打开,就必须正视它,如同大海,深邃且不可回避。笨贼
木卫二
一个堕落天使般,泰米尔王家卫版的马头,续接了一通Varahi野猪女神的印度教看家本领,俨然是马来亚宁浩的几位笨贼,痴毒不浅,贪嗔都来(实最大伏笔,早是银河套路)。几处超现实想法可以,但展现得过于短促,其余尽是老哥们满足于狂灌水啤,街边烧烤,蹦迪摩女……
阿尔法
胤祥影片两条时间线(女主角阿尔法5岁和13岁)确实需要一些观影之后的思考和讨论才能消化,群策群力之后(鸣谢小车、子戈、奇奇等朋友)大概也能基本想明白导演构思:13岁时候因为病毒感染风险带来的极度恐惧,使得母女两人合力召唤出了舅舅的幽灵(女主角5岁时已因病毒去世),并通过相处和(再次)送别最终化解这一伤痛。其实这把电影中幽灵叙事往前有所推进,但是导演实在是把电影搞得太复杂,夹缠了(其实并无必要)的种族议题,其实冲淡了影片堪称惊人的视觉构思。以大理石化来视觉化呈现艾滋病(并且蛮好地封闭在母女的主观视点内)这种身体恐怖片的玩法,其实比起《120bpm》和《喜欢轻吻快跑》这类艾滋危机电影还是有升级。
西楼尘刺青的伤口无法愈合,石化的躯体碎成渣滓,孩子们在尖叫中爬出染血的泳池,病人们在愤怒中敲击医院的大门。迷信的母亲试图用清水濯洗病毒,有限的医学只能用吗啡延缓病痛。母女以血认血面对未知的结果,兄妹以卵击石迎接末日的降临。你还记得那个秘密,你把臂上的伤口连成星座,我在掌心变出一只瓢虫。 寂静的朋友
大奇特非常美的电影,摄影机执迷于细节,近乎显微镜般放大,既关注银杏树皮的呼吸,也丈量人类孤独的刻度。以双叶银杏为视角,开启了一场灵魂与自然的静默对话:当神经学家与植物学家在隔离期进行视频交流时;当大学“葱花”女生透过摄影镜头,在植物的微观中接受自己的身体独立时;当男青年将爱意从心仪的女青年身上转而投向她养的天竺葵,并收获回应时,影片的脉搏也悄然震颤。一切都很简约素净,就像有时人们需要在植物园里小憩片刻,与这样一位寂静的朋友独处,才能感到真正的内心平静。片名对植物和人类是相互的。
胤祥与其说反人类中心主义的是植物视点,不如说是大学城绵延百年的建筑空间(植物则作为某种时间标尺),完全是一部空间驱动的影片。搞这么密集的穿插真的很影响观感;三个故事里也只有茵耶蒂更具身性的70年代故事做得最好;当代故事疫情部分的动机是不错的,但是实验设计(包括70年代天竺葵实验也是)真的呵呵,在学生物的人看来就是个文学活动而非科学活动(这反而扣回歌德了)。导演想尝试非常规的构图和叙事方式,并在某些时刻确实倒转了观视结构,但又总是忍不住要回到人类中心的叙事和观视结构上面(类似思路做得更好的如感官人类学的《利维坦》,以及《摆动》);片子比较成立的是关于时间性(是否是人类时间尺度)的思考。这个方向应该鼓励。
肥啾电影金鸡国际影展单元最佳,伊尔蒂科・茵叶蒂用一棵古老银杏树,串联起三个时空的孤独灵魂,织就了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结。电影的诗意影像深沉又富有人文哲思,视听层面很出色,梦幻氛围般的声音的设计非常迷人,显示气势恢宏。在观看途中更多的是通过感官体验导演要传递的信息,捕捉光影在古树枝叶间的流动和生命的纹理,与植物的联结中感受磅礴生命的宇宙共振。真正的主角从来都是这棵银杏树,从目睹了人性的变迁,领略着科学的进步,又引导观众最终走向自己,走向内心的平静!呼唤我的名字
电车作为一部商业片来说,在类型框架下展现了不少可圈可点之处。靠着“父亲的精神病随时可能发作”这个钩子,从开场贯穿到结局,构建了不少牵动观众情绪的悬念。同时,借借助精神病人这样一个游离在社会之外的身份,揭露社会不公的同时,也能进行不计后果的“维权”,让观众们获得宣泄与快感。而主打温情的父女关系,奠定了稳固的情感基底,让观众能够最大程度从片中获取到情绪价值。
胤祥Kanoon出品!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也吸纳了罗马尼亚新浪潮推演到极致的一天一夜故事的叙事技巧成果(此前伊朗片已经不少走这个结构了),但是难得没走社会情节剧路线。很多金句,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甚至感觉出个翻拍版都OK。死钻倒影
Harper Die究竟是昨日辉煌,还是黄粱一梦,七旬老叟在执迷“邦德魅影”中逐渐癫狂,模糊掉现实与幻想的边界。导演布鲁诺·福扎尼、伊莲娜·卡泰特夫妻二人动用浓烈的Cult血腥色彩与欧洲60年代间谍类型片融合,混搭出近乎表现主义的奇特魅力。虽多少有炫技之嫌,但充满想象力的视听语言足够令人侧目。主演之一的亚尼克·雷乃和他兄弟杰瑞米·雷乃一样在大银幕魅力十足。
守望电影像是一位老特工对往日辉煌的末路哀歌,也像是向那段“老电影”年代的一次温柔致敬。现实与幻觉在这里相互渗透,我们随着主角跌入一个迷宫,那是真实的特工过往,还是他演出的银幕幻影,已模糊成同一场梦。镜头飞速切换、视觉元素变换不定,我们仿佛在他重返旧日里边的镜头里迷失,而正如钻石折射出的交错光线,那份闪耀既诱人也令人眩晕。你杀死的东西
电车影片中段突如其来的“夺舍”和“活埋”两大恐怖片桥段,让这部家庭伦理剧转向另一个文本维度,最终完成走向黑暗的政治表达。在西方接受教育学成归来的男主,试图靠着“先进”的学识和道德修理好这个早已破败不堪的家屋(国家),最后发现不仅自己的课程被毙,打理的院子也一塌糊涂。直到某天唤醒了根植于国家土地里那个劣性的自己,夺舍后轻松解决了一切问题。靠贿赂让园子重拾希望,靠收受贿赂让学子出国深造,直接杀死那个功勋卓著的父亲(父权),甚至让少精的男主得以留后,这个国家依然要靠着劣根性存活。到头来暴力的父权也卷土重来夺回家屋主权,唯一的改变只是那句绝望的“kill the light”。
守望电影电影通过镜子来进行心理转换,形成一种“鸠占鹊巢”的假象。一开始可能会觉得迷糊,但理解故事逻辑之后一切就云开雾散,挺有意思的。随着故事推进,你会慢慢注意到家庭、身份和权力的关系一直潜伏在细节里,这也影响着男主的行为。他想反抗父权带来的束缚,但又无法完全摆脱自己继承的恶习。不过电影节奏慢,符号和象征堆得太满,有些桥段情绪跟不上,故事和形式有点脱节。水之年代
次等水货小k的第一部导演作品完成度惊人,非常成熟的作品。很特别的视听,有很多心理外化的镜头,还充斥许多的吟语低喃,陷在过去和现在交织组成的因果关系里,与幼年起就开始遭受的创伤回忆挣扎和对抗。摆脱控制只是第一步,还要避免太过放纵而失去真正的自我,这绝非易事。
陆支羽作为小K的导演处女作,视觉创造力上确实彰显了她的独特个性。16mm胶片拍摄赋予影片一种难以复制的质感与亲密感,她试图从性别、性、暴力与家庭等多维度建构自己的女性主义表达。不过,整部作品的叙事结构有点破碎,对痛苦记忆的呈现多停留在意象的堆叠与氛围的营造,而未能更深地触及到情感的核心。那些本应令人战栗的创伤瞬间,在过于风格化的处理下,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切肤之痛。
来源:环球银幕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