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爆破的戏剧张力——电影《女孩》情感表达探析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00:00 1

摘要:《女孩》是舒淇自编自导的首部电影作品,观其冷静洗练而又充满张力的叙事手法,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个新晋导演之手。许是三度与侯孝贤合作的经历给了舒淇一个很高的导演起点,该片与侯导的作品一样不宣泄、不煽情、不洒狗血,只是冷静、克制、凝练地展示生活中的一地鸡毛,看似平淡琐

金燕

《女孩》剧照

《女孩》是舒淇自编自导的首部电影作品,观其冷静洗练而又充满张力的叙事手法,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个新晋导演之手。许是三度与侯孝贤合作的经历给了舒淇一个很高的导演起点,该片与侯导的作品一样不宣泄、不煽情、不洒狗血,只是冷静、克制、凝练地展示生活中的一地鸡毛,看似平淡琐碎,却处处充满张力。

女孩视角中的女人故事

片名叫“女孩”,看似指向青春成长叙事,其真正的焦点与深度,却落在女孩眼中的妈妈身上。妈妈也曾是年轻女孩,也有着求学的梦想,但因为意外怀孕,被赶出家门,走投无路之际在车站邂逅了帅气年轻的爸爸。电影没有表现他们恋爱的过程,只是让青春俊美的脸庞在妈妈眼中一闪而过。可以想象,那是他们一眼定情、彼此心动的时刻。但是那样美好的青春,终究被一地鸡毛的困窘生活磨得稀碎。所以我们看到的是疲于生计而充满怨气的妈妈、无能又暴躁的酒鬼爸爸,以及随时可能原地爆炸的夫妻关系。

影片通过小丽的视角,碎片化地呈现了父母的形象:疲惫、争吵、为生计发愁、彼此伤害,也偶尔流露出一丝对过往的留恋。但舒淇的笔触并非为了控诉,而是为了“呈现”。她让我们和女孩林小丽一起,不只是作为痛苦的承受者,更是作为一个被动冷静的观察者,去看清父母作为“人”的局限与无力。他们不是完美的神,也不是邪恶的化身,他们只是被生活磨去了光彩的、有着各自缺陷各种无奈的普通人。

暗流涌动的沉默青春

令人窒息的是,父母之间的矛盾不是偶发的,而是持续的、弥漫的。局促的家庭空间内,持续的低气压、冰冷怨怼的眼神、充满火药味的对话。这种“未爆弹”的状态,比激烈的争吵更令人不安,因为它预示着无法解决的根本性裂痕。

生活在这种将爆未爆气氛下的林小丽,看起来是沉默的、木然的,但观众却能感受到她内心世界的轰鸣——对爱的胆怯渴望,对家庭暴力的恐惧,以及无人关注无人倾听的委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碎片化场景(车内的尴尬、饭桌上的沉默、夜间的争吵),张力如积雪般一层层叠加。每当矛盾看似无法挽回、父母情绪达到爆破临界点、家庭濒临破裂边缘时,女孩的静默也到了极致。这其中的矛盾构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叙事张力。

女孩的青春期在压抑和不安感中度过。这不安不仅来自父母的紧张关系,也来自继父性情的不确定性。比如他深夜醉酒回来会直接踹开卧室门,而女孩则早已瑟缩地躲在衣橱里面。观众有种不祥的预感,暗暗替女孩捏了一把汗,然而可怕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这不安还来自周遭处境的不确定性。比如两个少女翘课去游戏厅时邂逅的油腻大叔;去录像厅租影带时社会青年们轻浮挑逗的目光;夜晚闹市中被几个飞车少年搭讪,并不知深浅地跟少年们去荒郊野岭……每一个陌生处境都危机四伏,全能视角的观众暗暗为女孩悬着一颗心,只有两个女孩浑然不知危险将至。但最终,观众担心的事情依然没有真正发生。

所以这部影片巧妙就巧妙在,一个少女成长面临的种种危险,如家暴、性侵、失足等等,如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时时刻刻准备索命,却始终没有掉下来。我们没有看到灾难性的戏剧冲突,但强烈的不安感如影随形。这种对未知的恐惧,是持续张力的重要来源,同时折射的是女孩的真实处境和心理环境。

克制精准的视听语言

《女孩》的视听语言也独具风格,非常克制冷静,同时又精准地服务于导演想要呈现的情感焦点。

比如为了表现女孩的观察视角,影片大量采用接近小丽身高的低角度摄影,这不仅是物理上的还原,更是心理上的贴近。我们被迫进入她的世界,仰视着争吵的父母,感觉自己是如此渺小和无助。这种视角强化了孩子在家庭矛盾中的被动与压抑感。

特写的运用也强化了观众对影片人物的感同身受。摄影机长时间地、充满耐心地对准人物的面部,尤其是对父母的特写,剥去了他们作为“父母”的社会角色,暴露出他们作为个体的脆弱、焦虑、疲惫与悲伤。这种“看见”是充满同理心的,它邀请我们去端详这些伤痕,而不是简单地批判。

故事主要发生在“家”这个封闭空间内。狭窄的客厅、卧室,这些空间构成了小丽世界的全部,也象征着家庭关系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导演巧妙地利用门框、墙壁进行构图,将人物隔离在不同的画框内,视觉化地呈现了他们之间的隔阂与无法沟通。

人物之间位置关系的设计也耐人寻味。父母争吵时,常常处于画面的两端,而小丽则被置于中间,成为他们情绪拉扯的“战场”。当她试图躲避时,会蜷缩在角落,或躲到床下,调度精准地表现了孩子在冲突中的处境——无所适从,只能寻求一个物理上的藏身之所。

环境造型、空间构图、场面调度和摄影等叙事手法的精准配合,使得压抑紧张的家庭气氛和心理感受得以充分展现,为内容的张力提供了完美的“硬件保障”。

与许多依赖强烈外部冲突或戏剧性转折的影片不同,《女孩》的叙事张力是内敛的、弥漫式的,如同深海下的暗流,是一种“向内爆破”的张力。它并非通过激烈的对抗来呈现舒淇导演的内心冲突,而是根植于家庭内部的情感裂痕、孩子敏感的内心世界与成人残酷现实之间的碰撞。导演通过极致的克制与精妙的视听语言,将这种内在的情感压力精准地传递给了观众,让我们在表面的平静下,体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情感风暴,并最终在这场令人窒息的情感风暴的余波中,找到了与过去和解的平静——当我们看懂了父母的困境,那份作为孩子的恐惧和委屈便找到了一个安放之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