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50亿票房的《哪吒2》只抱回一座“最佳美术”,导演饺子干脆没去领奖。
150亿票房的《哪吒2》只抱回一座“最佳美术”,导演饺子干脆没去领奖。
镜头扫过空荡的座位,弹幕瞬间刷屏:金鸡是不是只认“文艺脸”,不认“观众缘”?
先别急着骂。
把奖拆成零件,你会发现问题不在“谁赢了”,而在“谁打分”——
今年金鸡评委里,学院派占67%,比上届又涨一成;真正在一线拍片、卖片、扛票房的制片人只剩23%。
翻译成人话:决定“年度最佳”的房间里,七成是论文派,三成是市场派。
于是票房怪兽遇上论文答辩,结果毫无悬念——论文赢了。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猫眼研究院刚做完匿名调查:31%的导演说“以后少花钱冲奖”,比两年前翻了近一倍;同期商业片备案数却涨27%。
一句话,大家用脚投票:奖你们评,钱我们赚。
更尴尬的是观众。
北大影视中心连续五年问卷:18—35岁人群对“金鸡”二字关注度从72%掉到41%,反而“抖音口碑”“微博热搜”成为买票前最先看的指标。
奖是官方盖的章,可章再也盖不住手机里的弹幕。
于是,有人开始“另起炉灶”。
金鸡颁奖前一周,爱奇艺先给自己办了场“大众电影奖”,规则简单粗暴:票房过5亿+豆瓣开分过7,就有资格,完全零专家,100%观众投票。
同一天,抖音上线“金瞳奖”,把“完播率”“二创量”写进评审表——第一次,电影奖要看“短视频剪得好不好”。
传统奖项还在争论“艺术性”,平台已经把“传播度”做成硬通货。
连资本也闻风向。
华谊兄弟年报里,“冲奖预算”从15%砍到7%,省下来的钱全砸“春节档喜剧+暑期档科幻”。
股民问理由,董秘一句话: “票房回报确定性更高。
”
翻译一下:拿奖不一定回本,拿观众肯定赚钱。
那是不是“艺术”就该给“商业”让道?
也不是。
真正让人心里发毛的是“单选题”——好像要么站着拿奖,要么跪着赚钱。
好莱坞去年新增412名奥斯卡评委,三成来自流媒体;金球奖刚把“最佳票房成就”请回餐桌。
别人把单选题改成多选题,我们还在吵A对还是B对。
好消息是,有人已经开始改卷子。
金鸡组委会12月放出改革方案:
1. 增设“票房贡献奖”,名字直白到不像金鸡;
2. 评委任期两年,不得连任超过三届,防止“终身俱乐部”;
3. 投票上链,每票可查,永久留痕。
一句话,先让流程能晒太阳,再谈标准高不高。
更深层的变化在片方。
光线传媒内部成立“观众评审团”,一万名随机抽选的购票用户,提前看片、打分、写评语;分数不到75,后期就继续剪。
《哪吒3》已经用上新流程,制作费比上一部多40%,七成砸进AI渲染——技术升级不是为了拿奖,是为了让“想看”指数破百万。
导演饺子这次缺席,被解读为“赌气”,其实人家团队在戛纳递片。
《姜子牙2》同步报戛纳,一句话:好故事不只一个赛场。
当你有全球票仓、有流媒体、有短视频二创,奖项只是其中一张门票,而非生死状。
所以,别再把金鸡当成“终点线”。
它更像一条减速带——提醒狂奔的商业片:别忘了美学;也提醒慢工出细活的文艺片:别无视观众。
真正健康的市场,需要两条轨道:一条跑票房,一条跑美学,中间还有无数换乘站。
观众要的是“好看”,产业要的是“好卖”,文化要的是“好作品”,三件事可以同时发生,不必非此即彼。
下一次,如果《哪吒3》再拿150亿,也拿下“最佳影片”,别惊讶——
那说明我们终于把单选题,做成了多选题。
而观众,只需要一张票,就能在影院里用脚投票;
手机一抖,就能在弹幕里用弹幕投票;
奖不奖的,先让电影好看再说。
来源:大气河流g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