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映第二天票房只剩400万,排片像坐滑梯一样从10%跌到7%,胡歌这张国民脸也救不回《三滴血》的冷场,影院经理把黄金厅让给日本动画时,连叹气都压着声音——国产片到底怎么了?
上映第二天票房只剩400万,排片像坐滑梯一样从10%跌到7%,胡歌这张国民脸也救不回《三滴血》的冷场,影院经理把黄金厅让给日本动画时,连叹气都压着声音——国产片到底怎么了?
把数字拆开看更扎心。首日890万,次日腰斩,第三天再砍到250万,上座率不到10%,而同期的《鬼灭之刃》能坐满三成座位。观众不是没钱,是把钱留给了更熟悉的名字。IP续作自带“不用思考”的安全感,国产悬疑却得先说服观众“别滑手机”。一条影院的排片表,其实就是观众用钱包写的投票结果,残酷又直接。
有人把锅甩给“国产片淡季”。国庆档后确实冷,单日大盘只有两三千万,像冬天里烧不旺的小炉子。可淡季不是今天才有,去年同一时段《扬名立万》照样破6亿。问题不在季节,在衣服没穿对。《三滴血》题材沉重、节奏慢,宣传语里全是“人性”“血案”,观众看完一周通勤已经够累,周末更想喘口气。不是片子差,是档期错配,像把羽绒服穿进桑拿房,再好的料子也卖不出去。
宣发也几乎没有水花。上映前三天,社交媒体的主页被《鬼灭》的炫技打斗和《魔盗团》的“神仙翻车”刷屏,《三滴血》只剩胡歌一张侧脸海报,连短视频切片都没几条。现在观众做决定只要十几秒,抓不住这十几秒,就抓不到那张票。中小成本影片本来没大钱做轰炸式营销,只能依赖话题,可话题需要钩子,片子最锋利的钩子——“亲兄弟血液互杀”——被剪在预告片最后一秒,没人看到,也就没人讨论。
口碑两极一样致命。有人夸演技在线,有人吐槽“像看了两集加长版法制栏目”。节奏慢、信息密度高,在短视频时代成了原罪。观众习惯三分钟一次爽点,片子却要求坐下来、带脑子,一旦有人喊“闷”,犹豫的人立刻退票。影院经理最怕“差评扩散”,上座率一掉,排片直接砍,连挣扎的机会都不给。
更底层的阴影是信任危机。过去一年多,国产片票房占比一路下滑,《奥本海默》《碟中谍7》轮番救市,观众重新把“进口=质量”刻回脑子里。就像买菜,同一条摊位连续几次不新鲜,下次路过连看都不看。国产悬疑尤其难,剧本杀把套路拆了个遍,观众阈值被抬高,再玩“真凶是谁”已经撩不动神经。《三滴血》剧本扎实,可“扎实”现在只是及格线,想突围得拿出前所未有的爽点,或者像《消失的她》那样踩中社会情绪,否则只能被归类为“可看不看”。
影院也要活下去。租金、水电、人工,一天不开门就是亏。排片经理把厅留给确定能坐满的日本动画,不是崇洋,是算账。国产片想抢回银幕,得先帮影院算赢这笔账——要么预售亮眼,要么口碑炸裂,要么自带流量。缺一个,黄金时段就进不去。这个循环里,没有情怀的位置。
《三滴血》的结局基本写定:总票房预计4000万,回本无望。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中小成本国产片的集体困境——题材不够爽、档期不够准、宣发不够狠、信任缺口大。问题都知道,解法却没人能一次说全。唯一确定的是,下次再有类似片子,创作者至少得回答三个问题:观众为什么要进影院?影院为什么要给排片?以及,那最关键的十几秒钩子到底长什么样?回答不清,票房跳水只是重演。
电影市场没有同情分,只有结果。胡歌的演技还在,观众的爱还在,但爱不会自动变成票。想活下去,得先承认:现在的观众,比任何时候都更难取悦——也更值得被好好取悦。
来源:仁爱帆船6fQ7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