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到国际大导,他说金鸡奖是全世界最难拿的奖,让多少人汗颜

快播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12:57 1

摘要:从农民到国际大导,他说金鸡奖是全世界最难拿的奖,让多少人汗颜

他曾经拿奖拿到手软。

有他在,电影的质感基本就能打保票。

有多少演员挤破头也想进他的剧组。

他就是——张艺谋。

谁能想到,这位拿遍国际大奖的大导演。

他当年差点就在棉纺厂干一辈子了。

“金鸡奖是全世界最难拿的奖。”

张艺谋近日的这句话在微博上炸开了锅。

这话说的,让没拿到这么多的导演都汗流浃背了。

其实想想也是。

他可是拿过金熊、金狮,甚至奥斯卡提名的国际大导。

相比之下,他在金鸡奖上的表现确实不如在国际奖项上亮眼。

不过没关系,金鸡奖拿不够就当评委。

作为本届金鸡奖评委会主任,他在接受专访时还颇为感慨地说:

“电影在中国已经120年了,一晃就过去了。”

“这一代一代的电影人就这样坚持不懈地创作着,已经120年了。”

时间过得真快啊。

再回头看看他的成名史,真可以算是一个传奇了。

就在1968年,18岁的张艺谋插队下乡,在陕西乾县农村干了三年农活。

后来又进了咸阳棉纺厂,这一干就是七年。

那会儿他每天扛着百来斤的棉包来回跑,手上全是茧子。

可就在这么累的日子里,他愣是挤时间学摄影。

拿到的工资大多用来买胶卷,休息时间全捧着摄影书看。

“那时候没想那么多,就是喜欢。”

后来回想起来,张艺谋觉得正是这段日子磨练了他的性子。

“做电影需要的就是这股子韧劲,认准了就不放手。”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可他已经28岁,超龄了不能再考。

但他不死心,把自己拍的摄影作品打包寄到北京电影学院。

招生老师被他的执着打动,破格录取了他这个摄影系学生。

这段经历造就了他日后工作中那股子“拼命三郎”的劲头。

在电影学院,他是出了名的用功。

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

1982年毕业后,张艺谋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

他主动请缨担任《一个和八个》的摄影师。

就是这部电影,后来被称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

那时候条件艰苦,为了拍好一个镜头,他能在地上趴半天。

剧组的人都说他是个“电影疯子”。

1984年,陈凯歌执导《黄土地》,张艺谋再次担任摄影师。

他大胆运用画面构图和色彩,把黄土高原拍出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力。

这部电影让他拿到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这是他人生中第一个金鸡奖。

但他心里早有了更大的目标。

“我想讲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张艺谋开始萌生了转行做导演的念头。

终于在1987年,张艺谋等来了机会。

他看中了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决定把它拍成电影。

为了这部电影,他可是拼了老命。

在山东高密种了一大片高粱地,天天蹲在地里看光线怎么照在高粱上最好看。

剧组的人还记得,为了拍出“颠轿”那场戏的真实感。

他让演员们真的抬着轿子在沙地里跑了几十遍。

一天拍下来,演员们都累得站不住,他却还在那研究镜头角度。

女主角巩俐跟他一样拼。

她在剧组一待就是几个月,天天练习挑水、骑驴。

那时候条件差,连个像样的休息地方都没有,可她从没抱怨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红高粱》一炮而红,拿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三大国际电影节上拿大奖。

那一刻,张艺谋差点泪洒现场。

“咱们中国电影,终于站上世界舞台了。”

张艺谋有个特点:从来不安于现状。

拍完《红高粱》,他又拍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

这些都是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作品。

1992年,《秋菊打官司》让他拿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这部电影里,他用了全新的纪实风格。

连专业演员都和普通群众混在一起拍。

“我想试试不一样的讲故事方式。”

这头脑,怪不得人家能成功呢。

他甚至还尝试演戏。

在《老井》里演个农村青年,居然拿到了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这可是头一遭,摄影师出身的导演,演戏还能拿国际大奖。

张艺谋的电影在那个时代火遍大江南北。

后来的《英雄》又开创了中国商业大片的先河。

这时候很多人说他向商业低头了,有点失望。

可他觉得电影总要有人看,艺术和商业不矛盾。

而如今年过七旬的张艺谋,工作起来还是那么拼。

身边人说他每天几乎只睡四五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工作。

“我这个人闲不住。”

张艺谋笑笑,“一想到好故事,就恨不得马上拍出来。”

他还有个习惯:每次拍电影都要尝试点新东西。

《影》里用水墨画风格。

《悬崖之上》尝试冰雪极简风。

《满江红》全部在山西大院拍摄。

“我这人就是爱折腾。”他说,“电影这门艺术,永远有新的可能性。”

这次在金鸡奖当评委会主任,他特别关注年轻导演的作品。

“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中国电影需要新鲜血液。”

张艺谋常说,自己就是个“电影工人”。

从棉纺厂工人到电影导演,他用了整整四十年。

或许正是这种把电影当手艺活的态度,让他一路走到今天。

在他身上,你看不到丝毫的松懈,只有对电影始终如一的热爱与坚持。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匠心吧。

来源:社会兢言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