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佐临当时正处于现实主义创作的密集期,这部影片延续了他聚焦时代与小人物的风格。为真实呈现清末到新中国成立的时代变迁,他没有采用宏大叙事,而是以常家父子两代造船工人的命运为切口,将黄浦江这一意象融入剧情,让工人阶级的抗争史和上海的社会变革通过日常化的情节自然呈现
1959年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黄浦江的故事》,是导演黄佐临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作品,其拍摄满是贴合时代的创作巧思与演员的敬业付出。
黄佐临当时正处于现实主义创作的密集期,这部影片延续了他聚焦时代与小人物的风格。为真实呈现清末到新中国成立的时代变迁,他没有采用宏大叙事,而是以常家父子两代造船工人的命运为切口,将黄浦江这一意象融入剧情,让工人阶级的抗争史和上海的社会变革通过日常化的情节自然呈现,让厚重历史更易被观众共情。
剧组选角贴合角色跨度与气质,魏鹤龄饰演的父亲常信根,要演绎从清末船民到支援儿子革命的老者,他通过沉稳的神态和贴合身份的言行,展现出角色的隐忍与气节;张伐塑造的儿子常桂山,则精准拿捏住角色从懵懂工人到成熟革命者的成长,把罢工失败后的苦闷、执行秘密任务时的坚毅等情绪层次演绎得十分到位。此外,陈述等老戏骨客串配角,也为影片增添了不少细节亮点。
影片的美术设计丁辰为还原不同年代的场景下足功夫。造船厂的车间场景不仅搭建了符合当时工艺水平的造船设备,还布置了外国把头的办公区、工人简陋的休息处等细节;而清末黄浦江面上外国兵舰横行的画面,民国时期工人运动的街头场景,以及新中国万吨轮下水的典礼现场等,都通过道具陈设和场景布置,精准复刻了对应时代的视觉特征,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
作曲家王云阶为影片创作的配乐极具感染力。在工人遭受欺压、罢工受挫等悲情情节中,配乐节奏低沉压抑,放大了角色的无奈与痛苦;而在常桂山破坏敌舰、工人成功保护工厂等情节里,配乐转为激昂有力,既烘托了紧张的斗争氛围,也凸显出工人阶级的抗争精神,让剧情的情绪起伏更具冲击力。
来源:陇东漫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