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8版《尼罗河上的惨案》,它的拍摄满是实景取景的艰辛、选角的波折和服装道具的巧思,该片原定由《东方快车谋杀案》中饰演波洛的阿尔伯特·芬尼继续出演主角,可他因拍摄《东方快车谋杀案》时饱受高温化妆之苦,担心本片埃及拍摄地超38摄氏度的高温,果断拒绝了角色。最终
1978版《尼罗河上的惨案》,它的拍摄满是实景取景的艰辛、选角的波折和服装道具的巧思,该片原定由《东方快车谋杀案》中饰演波洛的阿尔伯特·芬尼继续出演主角,可他因拍摄《东方快车谋杀案》时饱受高温化妆之苦,担心本片埃及拍摄地超38摄氏度的高温,果断拒绝了角色。最终剧组选定彼德·乌斯蒂诺夫饰演波洛,这个角色也让他后续接连出演了《阳光下的罪恶》等多部同类型影片。此外,剧组还集结了贝蒂·戴维斯、玛吉·史密斯等实力演员,拍摄期间这两位演员还和安吉拉·兰斯伯瑞共用一个休息间。
影片坚持实景拍摄,在埃及足足拍了七个星期。其中三周辗转于卢克索、开罗、阿布辛贝勒等多地,将卡纳克神庙、阿布辛贝勒石窟寺等知名古迹融入剧情;另外四周则在“S.S. Karnak ”号汽船上拍摄邮轮内景戏。当地拍摄条件极差,气温最高能飙到55摄氏度,每天中午都得停拍避暑,而且拍摄地没电话,演职人员只能靠发电报和外界联系,演员们也都没有独立化妆间。
片中波洛房间闯入眼镜蛇的戏份并非特效。剧组本想让蛇按预定路线爬行,可实拍时蛇突然偏离方向,险些咬伤工作人员,现场紧急处置后才完成拍摄,这段惊险经历也让这段镜头更具真实张力。
服装设计师安桑尼·鲍威尔为贴合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背景,为不同身份角色打造了极具辨识度的服饰。比如林内特的奢华长裙尽显富豪气质,杰奎琳的穿搭则贴合其偏执敏感的性格。有次需给米娅·法罗临时做休闲装,在埃及荒郊缺材料的情况下,服装师鲍威尔看到助手母亲用来烹饪、沾满油污的彩色条纹亚麻巾,把它反复煮沸清洁后,改成了一件精致小马甲。这些贴合时代的造型设计,也让该片最终拿下了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
为强化戏剧冲突,剧组对阿加莎的原著做了精简,删掉了科妮亚·罗伯森等次要人物和琐碎情节。同时还做了情节调整,比如把原著中乔安娜与表哥的珍珠偷盗案,改成阿勒顿夫人临时起意偷窃;新增林内特与奥特伯恩太太、医生等人的争吵戏,让船上几乎人人都有谋害林内特的动机,也让悬疑感更足。
该片由上译厂1978年译制,译制导演为卫禹平、伍经纬。毕克为波洛配音,他的语气完美呈现出侦探的睿智幽默,这段配音也成其毕生得意之作,其追悼会上还循环播放了片中他分析案情的片段;刘广宁打破以往清纯角色的配音风格,放低声线演绎出杰奎琳的疯狂偏执;苏秀则用摇晃的语气,把酗酒的色情小说作家奥特伯恩太太演绎得活灵活现。
面对影片人物众多、性格各异的难点,配音团队反复揣摩角色。比如童自荣用充满激情的语调配激进青年弗格森,赵慎之则用带苍老感的揶揄语气诠释贪婪的范司库勒太太。而且团队会精准匹配角色情绪,像毕克配波洛揭晓真相的大段台词时,语速错落有致,让推理过程极具说服力,让配音成为影片的“二次创作亮点”。
翻译由上译厂英语组集体完成,团队先逐帧拆解原版影片,标注角色的语气起伏和情绪转折。例如配林内特的李梓,会根据角色从骄傲到恐惧的情绪变化调整语速;乔榛为赛蒙配音时,在角色伪装无辜和暴露真相的不同阶段,用语气差异体现人物心理变化,最终让译制版成为译制片领域的标杆之作。
来源:陇东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