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外衣下的文化寓言——《僧侣和枪》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5 10:55 1

摘要:片名The Monk and the Gun / Once Upon a Time in Bhutan...(2023),别名不丹没有枪(台)。

民主外衣下的文化寓言——《僧侣和枪》

今天聊聊不丹 / 中国台湾 / 法国 / 美国电影《僧侣和枪》。

片名The Monk and the Gun / Once Upon a Time in Bhutan...(2023),别名不丹没有枪(台)。

导演帕武·多杰继《教室里的一头牦牛》后,再次将镜头对准故乡不丹。

这次依旧没有宏大叙事,也不搞激烈冲突,以不丹向民主过渡的真实历史为背景,平静地讲述几个普通人在时代转折中的小故事。

2006年,喜马拉雅山村口的小卖部突然多电视机。屏幕里,丹尼尔·克雷格饰演的007端着AK47扫射,屏幕外,村民们瞪大眼睛,看着从没见过的西洋景。

也是这一年,国王宣布要放弃绝对权力,给国民“民主”。而不丹人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民主,他们用自己特有的从容面对所谓的“历史洪流”。

影片的历史背景是不丹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在2006年宣布退位,计划将权力移交给继任者,同时推进国家的民主化改革。

在国王的推动下,不丹开始着手起草一部新的宪法,为国家设立多党制、代议制的政治体制。新宪法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基于宪法的民主政府。

不丹通过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允许成立政治党派,举行多党选举,并建立了一个立法机构国家议会。之前,不丹没有政党和选举制度,政治由国王和他的顾问主导。

2008年,不丹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大选,选民可以选择代表他们的议员和政府领导人。国王辛格·旺楚克退位后,由他的儿子吉格梅·凯萨尔·纳姆吉尔·旺楚克(Jigme Khesar Namgyel Wangchuck)继位,成为了不丹的新国王。

年轻僧侣扎西接到师父老喇嘛的命令找两把枪,说是要用于即将到来的满月仪式。

美国枪支收藏家罗恩揣着大把美元,千里迢迢涉险来寻一把南北战争时期的古董步枪,认定它能卖个好价钱。

政府官员杨登带着团队在村里搞模拟选举,红、蓝、黄三色代表的政党理念,让一辈子只认国王的村民们满脸困惑。

多吉没把不丹拍成西方人想象中的“香格里拉”。这里不是永远飘着经幡的乌托邦,只有真实的生活。

扎西背着煤气罐走在山路上,像个普通的年轻人。村民卓佩因为支持红党和支持蓝党的丈母娘闹僵,女儿在学校还被同学欺负。杨登对着登记表格发愁,村民们连自己的出生日期都说不清,他们算日子是按播种、收获、月圆来算的,不是按日历上的数字。

枪是全片的核心元素。

扎西找枪的路上,第一次喝可乐,第一次看邦德电影,他盯着屏幕里的AK47,眼神里充满好奇,也充满困惑。

那把美国古董枪更有意思,它曾被用来打西藏人,现在又成了罗恩眼里的“宝贝”。

枪在这里映照出美国人对“价值”的偏执。罗恩以为钱能解决一切,却被村民问得哑口无言;不丹人对“改变”充满警惕,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为了选个“领导人”,把好好的邻里关系搞僵。

电影里有场戏让人印象深刻。政府设计了三个虚构政党:红色代表工业进步,蓝色代表平等正义,黄色代表保护传统。杨登的团队教村民搞模拟竞选,让村民们被迫学习如何互相攻击,如何为政党争吵。一位老奶奶皱着眉说:“为什么教我们变得粗鲁?我们本来不这样的。”这句话很轻却很尖锐,戳破了美式民主的伪装。

不丹以“国民幸福总值”作为衡量生活的标准,而不是GDP,更不是选票。他们习惯了共享麦田,习惯了在寺庙前一起诵经,突然要被分成“红”“黄”“蓝”几派,整得别扭得很。

影片设置了罗恩这个角色,作为美式资本的活标本。

他外形酷似马克·扎克伯格,穿着打扮在村里格格不入。他跟扎西谈交易开口就是“加钱”,以为所有东西都能标价。可扎西要的不是钱,是师父要的“两把枪”,是一种他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平衡。

最后,当罗恩终于发现那把古董枪,却发现扎西要换两把AK47,不过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完成师父的仪式。

这就很有意思,美国人以为自己在收藏历史,其实只是在消费历史,不丹人看似在交换武器,其实是在守护自己的秩序。

电影的结尾,满月之夜老喇嘛用那两把枪完成了仪式,不是为了开枪,而是把枪封印供奉起来,然后诵经。

这时才揭开谜底,老喇嘛要的不是武器,是用“枪”这个象征,来对抗外界强加的混乱。民主也好,美式文化也罢,不丹人想选的,不是“红”“黄”或“蓝”,而是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

就像村民们最后大多选了黄色党,因为那是国王的颜色,不是因为他们愚昧,只是感觉黄色代表着“守护过去”,代表着他们心里最踏实的东西。

多吉的镜头很克制,没刻意煽情也没强行批判。

他拍喜马拉雅山的日出,金色的光洒在麦田上,十分美丽,下一秒切到村民们围着电视机看MTV,不用台词就能让人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他用的大多是当地非职业演员,这些非专业演员的表演,没有技巧却有生活的温度。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在“反民主”,其实不是。它反的是把民主当成“万能药”,反的是西方把自己的制度强加给别人的傲慢。近期的超132万投票选某三班班长事件,就证明了大家都是乐子人,在没有基础认知能力前,这种民主根本就是个笑话。

不丹不是“落后”,只是有自己的节奏。就像扎西最后没要罗恩的钱,不是他不懂钱的用处,是他知道有些东西比钱更重要,比如师父的嘱托,比如村里的平静,比如那种不用“选边站”的自在。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每个社会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现实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进步不意味着抛弃传统,西方民主并不是“进步”,这种所谓进步到底是什么?是多了电视机,还是少了一起晒太阳的邻居?是有了选票,还是丢了共享的麦田?

帕武·多杰通过这部电影让世界看见不丹,也让不丹看见自己。小国不必盲目追随大国脚步,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知道什么该留,什么该放。

民主并非答案,

传统自有重量。

来源:妙看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