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厦门闽南大戏院的风,裹着爆米花的甜香往人怀里钻。我攥着朋友帮我生成的AI海报——上周带奶奶逛鼓浪屿拍的照片,背景是她最爱的日光岩。当冰屏上突然跳出这张海报,和几千张陌生面孔的海报叠成“百川汇流”的浪时,旁边穿花衬衫的阿伯突然拍大腿喊:“我孙女的蜡笔画也在上
昨晚厦门闽南大戏院的风,裹着爆米花的甜香往人怀里钻。我攥着朋友帮我生成的AI海报——上周带奶奶逛鼓浪屿拍的照片,背景是她最爱的日光岩。当冰屏上突然跳出这张海报,和几千张陌生面孔的海报叠成“百川汇流”的浪时,旁边穿花衬衫的阿伯突然拍大腿喊:“我孙女的蜡笔画也在上面!” 2025年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原来不是只有明星红毯的排场,是我们这些“路人甲乙”都能撞进镜头的热闹。
开幕式没按“官方套路”来。蓝羽、陈飞宇他们主持,陈飞宇还跟黄渤开玩笑:“您今天不是影帝,是‘点亮金鸡’的‘灯神’”——全场笑炸,后排小姑娘举着荧光棒喊“渤哥”,声音哑得像我小时候喊喜欢的演员。最戳人的是那个“飞幕+息幕”装置——国内少见的能“亮起来又暗下去”的幕布,黄渤和周冬雨伸手“点亮”金鸡时,场子突然静了:幕布上晃着老电影画面——巷口的竹椅,挂着的白布幕,有人举手电筒照上去。主创说“不想炫技,想让大家想起小时候蹲在巷口看露天电影的感觉”——这话实在,我转头戴眼镜的大叔眼睛亮闪闪的,跟我爸上次看《地道战》时一样。
新片推介里藏着的,全是“普通人的日子”。《北回归线以北》找的三个主角都不是演员:退休老师李叔开房车帮山区孩子送书,走了三年;北漂姑娘小周回福建找奶奶,奶奶已经记不清她了;退伍兵阿明陪妈妈看遍中国,妈妈得了癌症。“我们没拍风景,拍的是他们哭的时候递纸巾的手,笑的时候沾着饭粒的嘴”——这话比任何台词都戳人。《逆转上半场》的五个小朋友是香港社区足球队的,拍的时候有个孩子踢着踢着哭了,因为上半场输了,后来他们真的逆转了——不是剧本,是孩子自己拼的。最沉的是《澎湖海战》:杜江说“承载统一之愿”时,台下掌声整齐,主创后来跟记者说,有个台湾来的场务,每天收工都跟家里视频,说“想早点看到两岸孩子一起看这部电影”。4000人里一半是幕后,有人泡在水里三天拍海战镜头,皮肤发白;有人熬夜做道具,眼睛红血丝像网——“我们不是拍大制作,是拍‘我们’的历史”。
电影节的安排也往“普通人”身上靠。以前金鸡奖表彰都在岛内,这次第一次搬去岛外国际博览中心——因为岛外有好多打工年轻人,平时没机会去岛内。红毯建了“金鸡百花梦想大道”,闭幕后就开放给厦门人逛——以后周末带孩子去会展,能踩明星走过的路。最绝的是15号颁奖礼要在厦门20家电影院直播——不用抢票,楼下电影院就能跟看大片一样。今天路过小区门口的影院,已经有人问“直播票什么时候卖”了。
世界电影130年,中国电影120年,这些数字以前我都没感觉。直到昨晚冰屏上跳出奶奶的照片,直到阿伯喊孙女的画,直到主创说“我们拍的是普通人的日子”——原来电影从来不是“远方的光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金鸡这次,没把自己做成“高大上的节”,是做成了“我们的节”。
你说,电影是什么?是光影,是日子,是你我他凑在一起的暖。就像昨晚冰屏上的海报,每一张都是普通的脸,凑起来就是“百川汇流”的浪——那是我们的浪,是中国电影的浪。
来源:优雅可乐BwSq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