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1日,全国单日票房只有四部片子迈过百万门槛,最惨的一部黄晓明新片170万,排片12%却连成本尾巴都摸不到,这种“冷到结冰”的行情把年底想靠电影回血的人直接吓醒。
11月11日,全国单日票房只有四部片子迈过百万门槛,最惨的一部黄晓明新片170万,排片12%却连成本尾巴都摸不到,这种“冷到结冰”的行情把年底想靠电影回血的人直接吓醒。
先别急着骂观众不进场。
那天大盘4500万,比前一天掉8%,掉得不多,但像钝刀子割肉,疼的是那些押错片的人。
640万的《铁血战士:杀戮之地》看着风光,可上座率只有1.2%,22%的排片硬撑场面,说白了也是“矮子里拔将军”。
老外那边票房破1亿美元,内地贡献却稀薄,说明怪兽血浆这套对国内路人已没那么香。
真正让人心里咯噔的是“170万”这个数字。
黄晓明参演的《即兴谋杀》就卡在这条线,豆瓣5.2,口碑塌方,猫眼预测后续跳水。
片方原本指望悬疑+犯罪能在冷档期捡漏,结果观众连好奇心都懒得给。
同期张颂文、辛芷蕾、冯绍峰主演的《日掛中天》更尴尬,国际影展拿奖的光环没换成票房,5天1700万,平均一天340万,按这个节奏,回本无望。
奖项与购票页之间,隔着一条巨大的“想看”鸿沟。
有人可能会说,黄渤的《浪浪人生》不是还在赚?
上映43天,每天仍卷走220万,累计4.4亿,成本早收回。
可注意,它靠的是长线口碑,首日并不炸。
这种“慢火炖”的成功很难复制,档期、类型、观众情绪缺一不可。
如今市场缺的就是“首日即爆”的新血,导致影院经理每天像开盲盒:排吧,怕烂;不排,怕错过黑马。
于是资源继续向唯一看上去稳的《铁血战士》倾斜,恶性循环,其他片子连“被看见”的机会都被压缩。
更揪心的是尾部那几位。
《731》上映55天,单日只剩30万;《捕风追影》挺到88天,20万,豆瓣8.2也救不了排片。
艺术片或严肃题材在冷档期直接变成“背景板”,影院宁愿多给一场深夜恐怖片,也不愿留座给“高分低票”的它们。
这不是观众品味高低的问题,而是商业计算里最冰冷的“每小时产出”在说话。
转机或许在张艺谋监制的《拯救嫌疑人》。
点映当天拿下500万,数字不算怪兽级,却给死水般的11月扔进一颗石子。
犯罪+翻案+国民度演员,要素齐全,影院立刻把排片从0升到10%。
如果正式上映后口碑稳住,市场温度有望抬两三度,但想回到“单日亿级”的火热,基本做梦。
接下来两周,市场大概率还是“一部独大+多部陪跑”的老剧本,只是主角从外星杀手换成法庭翻盘。
对普通观众而言,这波冷清其实藏着捡漏空间。
大片不敢上,影院空座多,票价直接回到30元区间,IMAX 35元就能拿下。
对创作者来说,警钟更刺耳:别再幻想“明星+类型=保本”,观众挑剔度已升到秒走模式。
剧本不扎实、情感不落地、营销只会堆红毯,最终数字都会冷冰冰地甩在脸上。
170万和30万的差距,不过是一条好评和差评的距离。
年底还有贺岁档要救场,可如果新片继续“自信爆棚、质量滑坡”,大盘跌破4000万也不会是新闻。
电影这行,热钱退潮后,只剩一条铁律:好故事永远有人埋单,烂故事连明星都拖不动。
11月11日把这条铁律又写了一遍,只是字迹更刺眼。
来源:吉棠说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