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别急着滑走:去年香港国际电影节放了一部老片4K修复,观众直接捂眼离场,票却抢爆。
先别急着滑走:去年香港国际电影节放了一部老片4K修复,观众直接捂眼离场,票却抢爆。
片子是1993年的《乌鼠机密档案》,听过的人八成只记得“极端”,可真正吓到人的不是血浆,而是把“怂人变坏”拍得一点回头路都没有。
现在回头看,这片子像钉子,三十年都没生锈,原因就一句:普通人被逼疯的每一步,都能在身边对上号。
先说怂。
片头郑则仕演的小公务员,回家被老婆骂、公司被上司踩,连猫都敢对他哈气。
窝囊到什么程度?
跟兄弟喝完酒吹牛,随口说了句“想宰了老婆”,醒来就直接被黑帮当成买凶人。
这不是编剧胡来,导演邓衍成当年把报纸上的真人真事拍碎了重组——现实里那个老好人真的因为一句醉话,走上绝路。
再说狠。
任达华演的疯子杀手,一出场就在天台烧活鸡练胆。
拍戏那天真点火,火苗窜到他睫毛,他眯了下眼继续演,拍完旁边武行直接吐。
导演没喊停,他就笑,“怕?
怕就对了,角色也怕,怕才更变态。
”这句话后来写进香港演艺学院的教材,成了演技反面教材里最离谱的一句。
真正吓人的地方在中间。
懦弱的阿祥被逼第一次砍人,手抖得像癫痫,砍完哭着呕吐。
可到片尾,他已经能面不改色把仇人按进绞肉机。
镜头没给特写,背景里机器嗡嗡声响了半分钟,全场直接静到爆米花都不脆。
这片子当年被列为三级,不是因为血腥度数高,而是它把“人怎么一步步弄丢底线”拍得太顺了。
香港城大去年的研究报告里,学者黄志辉直接点名:后来的《狗咬狗》《杀破狼》里那种“堕入地狱不可逆”的桥段,全抄的这儿。
甚至《乌鼠》原本设计的结局更狠——阿祥跟华哥同归于尽,试映时观众骂太暗,才改成如今开放式:阿祥最后坐在血泊里抽烟,眼神空洞到底。
去年修复版多了三十分钟废镜头,没加进正片是对的:全是阿祥在便利店偷奶粉、给老家打电话借钱的日常。
越日常越让人后怕,原来恶不是突然黑化,是一天一天堆出来的。
导演遗孀在放映会上说漏过一句,邓衍成写剧本时把身边人全代入了,“谁都有可能”。
这句话讲完,现场安静得可怕。
三十年过去,演员自己也不敢碰这题了。
郑则仕去年在TVB再演窝囊废,被媒体追着问《乌鼠》,他苦笑:“现在剧本都不敢写这么绝,真怕心理回不来。
”任达华更直接,釜山电影节上被学生提问怎么演变态,他只回一句:“别学,演完要请吃饭的,不然晚上睡不着。
”
片子重新上映那晚,有个细节挺有意思:散场灯一亮,很多情侣全程没拉手。
有人问看到啥,有个男生说:“看到我老板,也看到我自己。
”
当年错过的人,现在补也来得及。
别当猎奇片看,就当体检报告,查查自己骨头里有没有那条暗缝。
如果真找到了,也别怕——至少现在还没人逼你砍人。
只是下次喝完酒吹水,记得嘴下留点情。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