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拿下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影帝的《阳光俱乐部》在10月25日全国上映,口碑两极、三天票房仅419万,奖项与市场的反差被推到台前
拿下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影帝的《阳光俱乐部》在10月25日全国上映,口碑两极、三天票房仅419万,奖项与市场的反差被推到台前
这不是一次临时起意,而是一次主动出发的创作选择
黄晓明希望跳出舒适区,关注特殊群体,购入相关小说改编权后携手导演魏书钧打磨剧本,把母子亲情放在正中央,把温暖和尊重作为底色
说白了,他要的不是“技法炫技”,而是让角色落地,能被普通人相信
为了贴近角色,他在杭州弯湾托管中心“上学”近一个月,和孩子们一起吃饭、聊天、上课,练收银,听广播,像个“明明同学”
他为这个角色增重30斤,把成年人的身体和孩子的眼睛,硬生生融在一张脸上
路演回到杭州,他特意穿回当时的戏服,给观众发糖,祝大家“甜甜蜜蜜”,台下有同学抬头问一句“还记得我教你英语吗”,他立刻接“Apple”,简单得像游戏的暗号,但当场的空气一下软了,这是戏外的真实在反哺电影
为何选杭州?
魏书钧给出的理由很具体:一二月开机,想要更多绿色和生机,而杭州给得起
“故事发生在城市的一个家庭里,我们希望捕捉更多的绿”
导演说
剧组大本营落在萧山,莫干山拍贾樟柯客串的“蔡博士”,市区和市郊穿插取景
对本地观众来说,电影里那些熟悉的街角、桥面、树影,不只是背景板,它们把人物的孤独和温度托了起来
片中,吴优四十岁的人,心智像个孩子,像他的名字,天真、好奇,和母亲沈丽萍相依为命
母亲突然病倒,他加入“阳光俱乐部”后成了“高级合伙人”,哥哥是医生,走专业路线,而吴优坚信“让阳光照进内心,生命会有奇迹”
一个是理性,一个是信念,同一个屋檐下,各自拉扯
换句话说,电影把“如何面对生活困境”这道题,交给了一个脑回路不那么复杂、却非常执着的儿子
这部戏先赢在专业评价: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到手,第38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跟上
陆小芬饰演的母亲沉稳克制,祖峰演医生哥哥的张力撑住家庭线,贾樟柯的客串增加了一层社会观察的味道
更扎心的是,很多母子相处的细节,被证实来自弯湾学校里真实的观察,这让一切不容易“演飞”
上映之后,路演继续
10月28日,主创现身成都太古里百丽宫影城,有特殊孩子的妈妈起身致谢,现场有人把它称作“成都造”的一张温柔名片
这部电影由多家成都影视企业联合出品,路演也点燃了关于成都影视产业的讨论,有观众直言“成都这两年不仅会拍,还会讲故事”,这种来自观众的认同,不是公关词能写出来的
但市场从不讲情面
上映3天累计票房419万,业内预测最终难破千万
讨论也随之分裂:有人认可细节真实、情感真挚,觉得片子不虚;
也有人直说“像被精密计算过的冲奖作品”,甚至嫌它“像八点档”
奖项不是通行证,奖杯也不会自动转化为电影票
一个冷冰冰的现实摆在眼前:当观众已经被更快更密的内容宠坏,愿意为“慢热”付出时间的人越来越少
把镜头拉远一点,行业的风向也在变
《2025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31家卫视频道共播出94部微短剧,累计收视人次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电视剧、文艺节目、纪录片的收视规模也在回升
观众的注意力被微短剧和大屏节目重新分配,院线的文艺片更难熬过首周口碑发酵期
这不是哪一部电影的问题,是一整个内容生态的竞争更激烈了
怎么破?
有人给出了答案
导演孔笙的观点很朴素:守住初心、尊重观众、尊重创作规律,用真诚回应时代、描摹人心
编剧梁振华也提醒,当下创作受“供需逻辑”反向影响,容易走向“安全叙事”,解法是回到“尊重创作,剧本为王”
套用到《阳光俱乐部》身上,亲情与特殊群体是好入口,但还需要更扎实、更有惊喜的戏剧推进,让情感不止是“感人”,更要“好看”
对比之下,成功样本并不遥远
美国的《健听女孩》,用真实听障演员和普世成长叙事出圈,实现奖项与市场的双赢
国内也有《小小的我》,不用过度煽情的小成本,反而因贴近生活的细节获得口碑
启发很直白:特殊题材不是苦情标签,更不是加分项,只有把生活端到观众眼前,观众才会把票买到影院里
回到片场之外的日常,杭州那场路演里,一个孩子把“Apple”说得铿锵,黄晓明笑着点头,口袋里糖纸沙沙作响;
成都的影院里,有妈妈红着眼眶说谢谢,他轻轻鞠了一躬
电影或许难以成为爆款,但它确实让一群人被看见,这件事不该被轻轻放下
奖项证明专业,票房映照选择,创作者要承担两边的回声
在越来越热闹的内容市场里,情感要真,叙事要准,表达要克制,才可能把一部“被尊重的电影”,变成一部“被更多人看到的电影”
说到底,观众买的不是同情,而是可信的人物、合理的因果和被点亮的生活
当一次用力能换来一束确凿的光,影院里的那张票,自然就不会那么难卖
下一站路演还会继续,争议也会继续,但每一次面对面的交流,都可能是口碑爬坡的起点
留一点时间给口口相传,也给创作者一次证明“真诚能走多远”的机会
来源:策略喜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