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 沪语新片《菜肉馄饨》发布先导预告 引发广泛关注。影片由吴天戈执导 周野芒、潘虹、王琳等实力派演员主演 全程采用沪语对白 讲述一位退休父亲在相亲角意外卷入市井人情的故事,预计2026年上映。
“70岁的潘虹和周野芒在宣传现场互怼到全场爆笑?这不是撕,这是老上海人最地道的‘相爱相杀’!”
近日 沪语新片《菜肉馄饨》发布先导预告 引发广泛关注。影片由吴天戈执导 周野芒、潘虹、王琳等实力派演员主演 全程采用沪语对白 讲述一位退休父亲在相亲角意外卷入市井人情的故事,预计2026年上映。
在10月中旬的线下宣传活动中 两位主演周野芒与潘虹同台互动。据现场观众描述 两人谈及角色时“火药味”十足——周野芒调侃潘虹“连馄饨馅都要亲自调”,潘虹则立刻回呛:“你演得那么‘松弛’ 是不是昨晚又打麻将到三点?”全场哄堂大笑。
这段“互怼”视频迅速在社交平台传播。网友纷纷留言:“这才是老戏骨的真实状态,不端着、不演戏!”“上海宁一看就懂 这种拌嘴就是弄堂里的日常。”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看似“针锋相对”的互动 实则暗藏默契。据知情人士透露 潘虹为确保沪语发音准确 提前为每句台词标注拼音,一有空就反复练习,“唯恐发音不准影响表达”。而周野芒也在采访中坦言:“和潘虹老师搭戏几十年,她对细节的苛刻,恰恰是我们这代演员的底色。”
这场“互怼”为何能引发如此共鸣?首先 它精准复刻了上海弄堂文化中的交流方式——嘴上不留情,心里却门儿清。老上海人常说“骂是亲,打是爱” 这种“边吵边帮”的互动,正是方言语境下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
其次 在流量明星热衷“营业式营业”的当下 老戏骨们用生活化的摩擦拉近距离,反而成了稀缺品。他们不屑于表演“和谐” 更愿意用真实甚至“冒犯”的方式展现人物关系的肌理。
当然,也有部分娱乐报道刻意放大“互怼”细节 制造“老戏骨不合”的噱头。但观众的反应却出人意料——没人相信他们真吵 反而津津乐道于这种“有梗有料”的互动。这说明公众对老艺术家的信任早已超越表象。
在微博话题#周野芒潘虹互怼#下,讨论迅速破亿。上海本地网友“弄堂小囡”留言:“阿拉看到这种对话眼泪都要落下来了!这才是屋里厢的讲话方式!”非沪籍观众则感慨:“虽然听不懂上海话,但光看表情就知道他们在‘相爱相杀’。”
粉丝群体也迅速“站队”。潘虹粉丝强调:“虹姐70岁仍为每句台词标拼音,这种敬业值得被尊重!”周野芒支持者则回应:“芒哥几十年低调演戏 这次愿意配合宣传已经很难得。”但很快有中立网友调和:“别吵了 他们自己都没当真,你们倒先打起来了!”
专业影评人指出,《菜肉馄饨》的价值不仅在于方言保护,更在于它用一碗馄饨串联起城市记忆。语言学者也分析:沪语中的“怼”往往带有亲昵色彩,这种语用特征在年轻一代中已逐渐消失。影片通过老戏骨的自然演绎,意外完成了方言情感功能的抢救性记录。
更有网友玩梗:“建议《菜肉馄饨》上映后推出‘互怼套餐’,买票送葱油拌面+吵架教学视频。”“看完预告我悟了:上海人的爱,藏在骂你‘戆大’的语气里。”
说到底,周野芒与潘虹的“互怼”,不过是两位老友在镜头前的一次即兴发挥。但在当下这个连微笑都要对镜练习的时代 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反而成了稀缺品。
《菜肉馄饨》或许不会成为票房爆款 但它用一碗热汤 盛满了城市记忆、方言温度与人情冷暖。正如一位网友所言:“他们吵得越凶,我越相信他们感情好。”因为真正的默契,从来不需要刻意表演和谐。
馄饨已经包好 就等观众下锅。而老戏骨们的“互怼” 不过是开锅前那一声亲切的“当心烫”。
**你更喜欢这种真实拌嘴的老戏骨互动还是流量明星的“完美营业”?你站哪一边?评论区聊聊!**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