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上海有了首个电影主题街区——“梧桐影巷”,这件事听上去挺新鲜,但它的意义到底在哪?
你有没有想过,电影到底给城市带来了什么?
或者说,一个城市需要电影吗?
现在上海有了首个电影主题街区——“梧桐影巷”,这件事听上去挺新鲜,但它的意义到底在哪?
我们是不是需要为此赶去打卡,或者说这就是上海电影人和普通市民的共同记忆的载体?
我觉得这个事儿,值得好好琢磨琢磨。
电影其实很奇怪,它既是故事,也是生意。
几个人在银幕上笑、哭、闹、爱,观众在黑暗里陪着他们走一段路,然后带着点思考或者遗憾出来。
可这些故事,其实都扎根在某一个城市某一条街某一个房子里。
你说上海,那就是武康路、安福路,是老洋房、弄堂,是“梧桐影巷”里藏着的那些片段。
很多人对上海的印象,不是地名,不是建筑,是电影里的那些镜头。
你有没有发现,几乎所有描述上海气质的广告、电影、宣传片,都会有一段人在街头走路,后面是梧桐树,路边是老楼房,阳光斑驳。
这其实就是电影给城市带来的“滤镜”。
那“梧桐影巷”出来了,上海给电影安了一个家,城市和电影终于有了交集,你觉得这种“主题街区”真正能改变什么?
我倒觉得,最重要的是它让城市和人的关系变得复杂了。
以往我们说城市更新,大部分就是建楼、拆楼、翻新、搞绿化。
那些历史气息,往往被水泥和玻璃盖住了。
但现在,电影变成了城市记忆的保护膜。
你看,“梧桐影巷”不是搞什么大拆大建,而是做了微更新,把浮雕、花园、旧居门头这些电影元素渗透到每一个细节里。
这样一来,历史不是被重新包装,而是被轻轻擦亮。
普通人走在街上,既能看到老上海的痕迹,也能感受到电影的气息。
这种微妙的变化,其实比大刀阔斧来得更贴心,更接地气。
再往深里想,上海开电影主题街区是不是有些“噱头”?
是不是为了文旅消费而搞个新花样?
不可否认,肯定有这部分原因。
现在城市拼的不只是GDP,还拼文化、拼消费、拼特色。
大家都想让游客留下来,最好多住几天,多掏几次钱包。
“电影+餐饮”“电影+书店”“电影+展览”“电影+演出”“电影+体育”这些新消费业态,说白了就是让你在逛街的同时还能顺便看电影、刷个剧、买点文创小玩意。
有人说这叫“场景创新”,有人说这叫“体验经济”。
其实都对,但如果只有这些,上海不会成为电影之城。
最关键的是,这些消费场景是不是能让人真的喜欢上电影、喜欢上这座城市?
还是说,大家只是去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转身就走了?
我觉得,电影主题街区的核心还是“故事”。
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楼房,都有自己的故事。
那些住过的、拍过的、走过的、笑过的人,他们让这座城市有了温度。
你说赵丹、秦怡、孙道临这些老电影人,他们不是只活在影视剧里,也住在这片街区。
那些浮雕、那些旧居,就是他们和这座城市的连接纽带。
普通人可能不认识这些名字,但是如果你在街区里看到他们的影像,听到他们的故事,也许会多一点共情。
甚至你会发现,原来电影不只是离我们很远的大明星、大制作,电影也可以就是老邻居的故事,是小饭馆里的一碗馄饨,是弄堂口的老爷爷的一段回忆。
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治理”这个词。
你看,湖南路街道牵头组建了“电影街区共治委员会”,上百家单位一起“共治”。
这其实很有意思。
以前说城市治理,都是政府说了算,现在是大家一起参与。
社区、企业、居民、电影人,大家有事一起商量,有资源一起用。
这样一来,电影街区不是孤零零的一个“景点”,而是变成了社区的日常。
你在这生活、工作、逛街,都能感受到电影的气息。
这种“软治理”其实比“硬建设”更重要。
因为文化这种东西,不能靠烧钱去堆砌,也不能靠领导拍板去决定。
它需要一点点渗透,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回味。
你会发现,电影街区其实就是城市文化的实验场。
大家都在试探,怎么让电影变得不那么高冷,不那么遥远。
你不需要是影迷,也不需要会写影评,只要走在这条街上,看到那些微小的变化,感受到一点点氛围,就已经是电影文化的参与者了。
电影不是电影院里的那几个小时,也不是屏幕上的那些明星,电影是你每天经过的那条路,是你忽然想起的一个场景,是你和朋友在路边小店里聊的那些话。
这种“日常化”的电影,其实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还有,没有人会否认,上海电影有自己的符号。
你说“武康大楼”、“玫瑰别墅”,这些地方早就成了游客打卡的热门地标,但为什么大家愿意来?
不是因为这些楼长得多漂亮,而是因为电影让它们变得有故事。
有些人专门去找《爱情神话》的取景地,有些人去拍一张和剧中同款的照片。
电影让城市空间有了“情感连接”,这种连接是可以变成消费的,但更重要的是记忆的传递。
你会发现,老建筑、旧街道、电影片段,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是上海独有的“城市气质”。
别的地方学不来,也模仿不了。
你可能还会问,这样的电影街区能坚持多久?
会不会昙花一现?
其实,这也是我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
现在大家都喜欢搞新项目,刚开业的时候热热闹闹,过一阵人流就下来了。
很多主题街区最后都变成了空有其名的商业街,电影元素也变成了摆设。
要想不变成这样,关键还是要有人气和内容。
街区不仅要吸引游客,还要让本地居民愿意来。
你得让电影真正走进大家的生活,而不是只停留在宣传板或者旅游攻略上。
比如说,搞一些沉浸式电影体验、电影市集、亲子活动、美育导赏,这些都可以让电影街区变得有活力、有温度、有趣味。
有了内容,有了活动,大家自然愿意留下来,不是为了打卡,而是为了参与。
你再看上海的这个模式,其实是一种“电影+产业融合”。
将文创、娱乐、展览、体育都串联起来,激发更多的消费场景。
未来还能吸引更多影视企业入驻,影视作品来这里取景,影视人才在这里聚集。
说白了,街区不只是面向游客的消费场所,更是面向电影产业的“孵化器”。
搞好这个街区,说不定能带动一批新的影视作品、文化项目甚至技术创新。
这样一来,电影不仅是“软实力”,还成了“硬实力”,带动就业、产业、税收,一举多得。
其实说到这儿,电影和城市的关系就像一场双向奔赴。
城市给了电影空间、历史、人情,电影又让城市变得有故事、有温度、有主题。
你去“梧桐影巷”打卡,不只是看一眼风景,而是参与一场城市与电影的对话。
这种感觉,只有身临其境才懂。
所以你说,电影街区这样搞起来,值得吗?
我觉得挺值的。
不是因为它能带来多少游客、多少消费,而是因为它能让城市有了新的记忆、有了新的表达方式。
城市的更新,不只是刷墙修路,更重要的是留下故事、传承文化、激发创造。
“梧桐影巷”这个名字本身就很美,有梧桐、有影子、有小巷,透着点老上海的味道,也有点电影的浪漫。
这种城市空间的创新,把历史和现代、故事和生活全都揉在一起。
这才是上海该有的气质,也是电影该有的力量。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的上海电影会是什么样子?
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习惯了在街区里看电影、拍电影、聊电影,电影就成了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到时候,城市和电影已经分不开了,彼此成就,对话不断。
这种可能性,才是我觉得最值得期待、最让人想象的地方。
最后我想说,搞电影主题街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不是只靠“流量”就能成功的。
需要耐心、需要创新、需要市民的参与、需要电影人的坚持。
只有这样,上海这块“电影之城”的金字招牌才会越来越亮。
你说,武安电影街区是不是能成为下一个上海文化新地标?
我不敢肯定,但至少它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起点,让我们重新审视城市和电影的关系,让我们有机会在生活里邂逅电影,在电影里找到生活,这就够了。
来源:小军带你去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