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都没演明白还当评委:自己都没拿过奖,坐在评审团位置不心虚吗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22:01 2

摘要: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看电影,最让人焦虑的不是片荒,而是评委名单?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看电影,最让人焦虑的不是片荒,而是评委名单?

上海电影节刚公布评委,张子枫的名字一出来,评论区直接炸了。

不是她演得不好,是大家心里那杆秤太重——她才23岁,拿过华表奖,但那奖跟金爵奖的分量压根不是同一个天平。

你见过哪个国际A类电影节,让一个刚拍完三部电影的演员,坐在大师托纳多雷旁边,决定谁该拿最佳导演?

这不是冒犯,是信任太轻,扛不起重量。

但你别急着骂。

她不是被“塞进去”的,她是被“带进去”的。

那个叫“青年评委培养计划”的东西,根本不是给公众看的,是给行业看的。

托纳多雷带她,不是让她投票,是让她看——看一个78岁的老人怎么用沉默压住全场,看黄渤怎么用一句“我觉得这角色不是在演,是在呼吸”,把整场讨论从技术扯到灵魂。

这比拿个奖重要十倍。

北京电影节更狡猾一点。

金晨?

宋洋?

檀健次?

他们没资格投奖。

人家早说了,他们是“行业代表”。

什么意思?

就是告诉你,票房、热搜、流量,这些你不爱听但真实存在的东西,也该有人说话。

你讨厌他们上综艺,可你追的每一部爆款,哪一部不是靠他们拉的流量?

电影节不是象牙塔,它得知道外面的世界怎么呼吸。

你以为这是降格?

不,这是在重新定义“专业”。

过去,专业=资历+国际奖项+几十年沉淀。

现在,专业也可能是你比所有人更懂Z世代进影院时,想看什么,怕什么,能为一部片多刷30次微博。

没人真指望张子枫能像杨荔钠那样,一眼看出一个镜头里藏着多少女性的隐忍。

但她能看到,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宁可看短视频也不进影院——不是他们不爱电影,是电影忘了怎么跟他们说话。

FIAPF急着出新标准,是因为中国两大电影节已经摸到了那条线:不能把新人当点缀,也不能把权威当摆设。

你给年轻人投票权,是冒风险;你不给,是放弃未来。

我见过一个老制片人说:“我年轻时,也有人觉得我不够格坐评委席。

”他没生气,只是默默记下了每位新人评委的发言,三年后,他提名了第一个被质疑的青年导演,那人拿了金熊。

你看,权威从来不是封出来的,是传下来的。

现在的争议,不过是新旧两套语言在磨合。

别急着站队。

张子枫不会靠这次评委身份翻身,但她会记住,托纳多雷在哪一个沉默的瞬间,递给她一杯水。

那个动作,比任何奖杯都重。

来源:邈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