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们用名字蹭大牌,用海报抄经典,用演员装大佬,根本不是为了讲故事,就是为了骗票房。
这些电影不是拍坏了,是故意骗人去看的。
它们用名字蹭大牌,用海报抄经典,用演员装大佬,根本不是为了讲故事,就是为了骗票房。
你点开视频,以为是周星驰的续集,结果全是穿帮的绿幕和AI换脸;你买票进影院,以为能看到香港动作片的真功夫,结果连武行都领不到工资。
它们不靠内容赢,靠名字骗,靠混乱生,靠观众的善良和记忆糊弄人。
林子聪的《笑林足球》改名《功夫足球2024》,不是升级,是换皮。
原片被周星驰公司发律师函,说明不是观众觉得不好,是法律已经认定它偷了别人的东西。
豆瓣评分从3.2掉到2.8,不是观众要求高了,是大家终于看明白了——这不是烂,是骗。
你花三十块买票,看的是模仿《少林足球》的搞笑桥段,可人家连动作设计都抄得漏洞百出,角色名字改个音就当是原创,这种电影不是艺术失败,是道德失败。
《火云邪神之修罗面具》连拍两部,票房加起来不到两百万,可制作公司“晶艺电影”还在拍。
为什么?
因为有人愿意看。
有人在短视频平台刷到“梁小龙再演火云邪神”,以为是港片复兴,点进去才发现是五年前的旧素材拼成的新片名。
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点名批评,不是因为嫉妒,是因为这些片子让真正拍功夫片的人没饭吃。
真正的武师在棚里练三年,一拳一脚都是血,可这些电影用AI换脸,用替身凑戏,还拖欠工资,让整个行业的人背黑锅。
《澳囧》更离谱。
导演宋祖德早就不是骂人出名了,是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欠钱不还。
可这电影还在网上挂着,取景澳门,没报备,旅游局警告了也没用。
豆瓣直接关了评分页,不是技术问题,是怕吵。
这种电影不值得讨论,因为它根本不配被认真对待。
它存在的意义,就是消耗观众对“喜剧”“港片”“旅游电影”的最后一丝信任。
《解救吾小姐》连名字都偷,《解救吾先生》是正经警匪片,讲的是真实案件改编,有调查、有证据、有责任。
这部“小姐”呢?
主演王婷的脸上,一半是真脸,一半是AI合成的。
这不是技术进步,是偷懒到极致。
平台下架,不是封杀,是没人敢再推。
盗版流传,不是受欢迎,是没人愿意花钱买这种东西。
观众不是傻,是曾经太信了,才一次次被当韭菜割。
《我不是冯导》更绝。
冯小刚发声明,说“与我无关”,可主演张世玉同时演了五部“碰瓷片”——《我不是宁浩》《我不是徐峥》《我不是贾樟柯》。
他不是演员,是广告牌。
扬州文旅局出来澄清,说没授权过什么“瘦西湖宣传大使”,可电影里还打着这旗号,让游客以为真有合作,去了才发现是摆拍。
这不是拍电影,是骗旅游团。
国家电影局去年出台新规,明文禁止“片名碰瓷”,可这些电影还在拍。
为什么?
因为有人赚得快。
一部片子成本十万,卖了五百万,投资人分钱走人,剧组工资拖着,演员换脸了事。
观众骂,平台下架,可下个月,换个名字,换个海报,又来了。
你骂它,它不改;你举报它,它换马甲。
它不怕法律,因为它钻的是空子——不是法律没管,是管得慢,是举报的人太少,是观众还没彻底醒。
你看过一部真正的电影,会记得角色的名字,会为结局流泪,会想再看一遍。
可你看这些片子,看完只想删掉播放记录,怕朋友问你看了什么。
它们不让你记住故事,只让你记住“这名字怎么这么眼熟”。
它们不是电影,是文字游戏,是消费情怀的骗局。
现在视频平台开始列“劣质作品黑名单”,行业协会在定义“碰瓷电影”,这不是小题大做,是最后的防线。
如果连名字都能偷,连脸都能换,连导演都能冒充,那电影就不是艺术了,是批发市场里的山寨货。
你还能忍多久?
你还会为“我不是XXX”这种片名掏钱吗?
你还会相信一个演员能演五位大导演的“模仿版”吗?
你还会觉得,只要名字像,就能骗到你进影院吗?
别再给骗子发工资了。
你每一次点开,都是在帮他们继续骗下一个观众。
来源:小爱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