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撤档的《旁观者》原本定在本周五全国公映,影院排片表都印好了,结果周三晚上片方突然发声明说“技术原因”撤档。
“陈坤的新片还没上映就撤了,黄晓明的新片还没上映就被夸成神作。
”这句话在本周电影圈刷屏,不是因为夸张,而是因为真实。
撤档的《旁观者》原本定在本周五全国公映,影院排片表都印好了,结果周三晚上片方突然发声明说“技术原因”撤档。
技术原因是行业黑话,真实原因是分账谈崩。
发行方想拿43%的票房分成,院线只给38%,两边谁也不让,片子直接撤了。
陈坤团队第二天回应说“尊重决定”,转头宣布已经进组曹保平的《涉过愤怒的海2》。
这个动作很快,快到让人怀疑是不是早就准备好了B计划。
同一时间,黄晓明的《阳光俱乐部》在上海电影节点映场拿下8.2分,影评人集体夸他“演技翻身”。
片方趁热打铁宣布每卖一张票捐2块钱给特殊儿童教育基金,残联马上转发支持。
万达院线直接给25%的黄金场次排片,虽然预售票房只有300万,但排片待遇已经赶上春节档大片。
这两个人的对比太刺眼。
陈坤从《画皮2》的12亿票房滑到《侍神令》的2.7亿,六年时间商业片票房缩水80%。
最新艺人带货指数显示他已经跌出前50名,只有Prada还坚持合作。
黄晓明这边,《阳光俱乐部》还没上映就被Netflix看上,海外发行权开价800万美元,相当于6部国产文艺片的制作成本。
数据不会骗人。2025年第三季度全国银幕数突破9.2万块,但单银幕产出同比下降18%。
简单说就是电影院越开越多,观众越来越少。
B站出品的纪录片《人生第二次》剧场版拿了1.2亿票房,成本不到500万。
犯罪悬疑类全年没有破5亿的作品,而这类片子三年前还能轻松破10亿。
电影局11月要启动“国产片保护月2.0”,限制进口片排片。
这个政策2016年用过一次,当年把《魔兽》的排片从40%压到20%,国产片《绝地逃亡》趁机多拿了3亿票房。
现在的问题是观众不吃这套了,流媒体同步上映分走了35%的传统观众,年轻人更愿意在家花30块钱点播,而不是去电影院花80块钱买票。
北京某影院经理说得很直白:“现在观众来电影院不是为了看电影,是为了约会、拍照、发朋友圈。
明星再大,片子不好看也白搭。
”这话难听但是真实。
陈坤的问题不是演技,是选片眼光还停留在十年前。
黄晓明这次聪明在选了个特殊儿童题材,既符合政策导向又能打情感牌,还搭上公益顺风车。
《旁观者》撤档后,王家卫监制的《一杯上路》临时补位。
这部片子原本定在明年春节档,现在提前上映明显是来捡漏的。
艺术电影联盟专线放映的《下一个台风》也宣布加入,说明小众片开始找到新的生存方式。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说陈坤需要“突破性角色”,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别再演古装玄幻了。
刘烨当年靠《追凶者也》翻身,演了个油腻杀手拿了金马奖。
陈坤现在缺的不是演技,是敢把自己打碎重塑的勇气。
黄晓明这次押对了宝。
《阳光俱乐部》的出品方正在谈Netflix海外发行,800万美元的交易金额相当于6部国产文艺片的制作成本。
这笔钱足够让黄晓明团队再拍两部同类型片子,形成良性循环。
电影市场正在经历残酷的新陈代谢。
明星效应减弱,内容质量成为硬通货。
观众用脚投票,不好看就回家看流媒体。
陈坤和黄晓明本周的遭遇,不过是这个行业转型的缩影。
撤档的《旁观者》和逆袭的《阳光俱乐部》告诉我们:现在拍电影,要么有真本事,要么会讲故事。
明星光环能撑三天,撑不了三个月。
观众越来越精,套路越来越没用。
最后问一句:如果陈坤下次还演古装玄幻,你还会买票吗?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