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晓明的新电影《阳光俱乐部》上映了,四天只有400万+的票房,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上捧起最佳男演员奖杯时,或许没有人能预料到,这部荣誉加身的作品,在登陆全国院线后,会遭遇如此凛冽的寒流。
黄晓明的新电影《阳光俱乐部》上映了,四天只有400万+的票房,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上捧起最佳男演员奖杯时,或许没有人能预料到,这部荣誉加身的作品,在登陆全国院线后,会遭遇如此凛冽的寒流。
预测总票房只有700万+,对于一部制作成本高达1800万,并且还配套拍摄了前传短剧的影片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回本,已然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一边是专业奖项的至高肯定,一边是市场的冷淡回应,这不禁让人疑惑:《阳光俱乐部》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为什么口碑和票房差距这么大?
《阳光俱乐部》的核心,是一个“从未真正长大”的成年人吴优的故事。
一个智力停留在孩童阶段、但拥有成年人身体的“特殊角色”。他穿着卡通T恤,说话直来直去,不会察言观色,甚至会毫无顾忌地表达热情,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大孩子”。
在《阳光俱乐部》中,黄晓明饰演的吴优,无疑是他表演生涯中一次极具挑战的转型。他褪去了过往角色中常见的精英光环,扮演了一个内心纯粹、拒绝长大的“大孩子”。
别人在乎社会规则,他在乎阳光下的树叶、路边的鸡、突然出现的蛇。
别人在成功学课堂学“如何成功”,他却单纯地跟着拍手、笑喊,像集体梦游一样回到童年。
别人拼命“做对题”(正确的话术、行业、婚姻、投资),他却交了一份“完全跑题”的答卷,却比谁都更接近“活着”的意义。
导演魏书钧在路演中透露,故事灵感源自 “农村男子花光积蓄加入成功学组织” 的真实见闻,他想通过吴优的视角,解构成年人对 “成功” 的执念:我们从小被教育要“长大”,要“正确”,但真正的快乐,可能恰恰来自于不按规则活。
但这份隐喻没能打动更广泛的观众,吴优太快乐了,快乐到屏幕外的观众拒绝了这个“吴优”。
人们或许在内心深处羡慕着吴优的纯粹快乐,但在现实中,却不愿花钱走进影院,去近距离凝视这种快乐。仿佛在潜意识里害怕,这部“跑题”的作品,会映照出自己在“答题”人生中的疲惫与失落。
影片所要传播的精神内核,或许本就与票房体量无关。正如金爵奖的认可无关市场反馈,那些走出影院后开始观察路边花草的观众,那些想起自己 “也曾像吴优一样纯粹” 的成年人,早已成为影片的 “隐性受众”。
但票房终究是检验电影的一个衡量标准,电影的艺术价值与商业成功成正比的很少,奖项的肯定,代表了一部分专业人士对其艺术探索和演员表演的认可。
但电影作为一门大众艺术,当它与最广泛的观众完全脱节时,它的成功又该如何定义?
电影市场有一个很深的矛盾——真正有深度的电影,往往叫好不叫座;而观众喜欢的,未必是评委认可的。
来源: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