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石挥让其哥哥石毓浔(笔名杨柳青)执笔改编。原著只写到1921年,石挥将故事延伸到1948年底,还新增了共产党地下党员申远这一角色,强化了影片痛恨旧社会、热爱新中国的政治倾向。
老电影《我这一辈子》由文华影片公司摄制,石挥执导并主演,1950年上映。
影片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石挥让其哥哥石毓浔(笔名杨柳青)执笔改编。原著只写到1921年,石挥将故事延伸到1948年底,还新增了共产党地下党员申远这一角色,强化了影片痛恨旧社会、热爱新中国的政治倾向。
影片筹备时,文华公司老板吴性栽曾动员石挥去香港拍戏,被石挥拒绝。开拍后,吴性栽不再投资,后经中央电影局领导出面邀请面谈,承诺政策支持,影片才得以继续拍摄,成为文华公司1949年10月重整旗鼓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1949年10月,石挥率副导演、摄影师和美工共4人赴北京拍摄外景,12天完成50多个镜头。为追求真实,北京街头景象均实景抢拍,石挥为了更生动地塑造老巡警这一角色,十分注重观察生活。拍戏那年冬天,他在北京天桥附近看到一个讨饭的老头,仔细观察其在朔风中瑟缩的神态,还买了一套新棉袄,换来了老人身上又脏又破的棉衣,用蒸笼蒸后,抖落掉一层虱子。石挥穿上这件衣服,拍摄了最后老巡警沿街乞讨的镜头。
在三座门大街实拍讨钱戏时,石挥穿着向乞丐换来的棉褡子,乘客不知在拍戏,以为是真乞丐而连声喝斥,被摄影师偷拍下来。拍摄竹签扎指心的戏时,因石挥表演太真实,扮演局长的程之不忍下手,经石挥指点,程之才完成拍摄。
石挥十分注重语言的呈现效果,因很多配角演员不是北京人,如饰演孙元妻子的梁明是广东人,他便让梁明跟剧组的北京人学说北京话。梁明不管有没有自己的戏,都拿个小本子记录他们说话的腔调,最终在卖孩子的戏中,其表演十分催泪。此外,石挥还在片中借鉴了相声等民间艺术形式,让语言更生动有趣。
石挥原设计结尾是北平解放,主人公在入城的解放军队伍中看到儿子,父子相拥并一同前进。但私营电影公司无法组织拍摄解放军入城式,石挥想借新闻纪录片也未能如愿,最终只能改为主人公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来源:陇东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