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片子刚出那会儿,朋友圈分两拨:一拨被赤发鬼的毛孔吓到原地起立,另一拨被主角“说跳崖就跳崖”的脑回路吓到原地关机。
“5亿票房,6.1分,邓超的头发比剧情先上热搜。
”——这是《刺杀小说家2》目前最体面的总结,也是它最尴尬的伤口。
片子刚出那会儿,朋友圈分两拨:一拨被赤发鬼的毛孔吓到原地起立,另一拨被主角“说跳崖就跳崖”的脑回路吓到原地关机。
特效老师两年熬秃头,换来一句“这谁编的?
”弹幕飘过,像给1800个特效镜头集体打了一闷棍。
路阳导演最近出来鞠躬,说“过渡章难免磕绊”。
翻译成人话:第二部就是个大号预告片,先把坑全挖了,填坑费留给第三部付。
观众一听更慌——合着买票是来帮剧组众筹伏笔的?
原著作者双雪涛倒佛系,直接认领“这已是二次创作”,潜台词:小说在那,别骂我就行。
最扎心的其实是片酬梗。
网传邓超拿走3000万,片方赶紧灭火:“合理市场价”。
数字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像一把小尺子,量出了国产奇幻的进退两难:钱砸在演员脸上,观众嫌贵;砸在特效脸上,观众嫌空。
两头不讨好,中间只剩“可能还有第三部”的倔强,像片尾彩蛋一样硬撑场面。
所以第三部还能看吗?
技术层面倒不用太担心——AI头发丝都能数清了,下一步估计要给赤发鬼做毛囊检测。
真正悬的是故事能不能说圆,让主角别再“情绪一来就开挂”。
毕竟,观众可以原谅一次“剧情跑火车”,但很难原谅两次“把火车开进沟里还让你买票上车”。
说到底,大家不是恨国产奇幻,是恨它明明能打好牌,偏要把王炸拆成单张出。
第三部要是还拿“铺垫”当挡箭牌,票房可能继续有,口碑继续滑,最后只剩特效总监在深夜对着渲染农场叹气:头发都一根根算明白了,怎么剧情就算不明白呢?
来源:魔法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