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果麦文化(301052.SZ)国庆后开盘即一字跌停,当日跌幅达到20%;博纳影业(001330.SZ)、华策影视(300133.SZ)、横店影视(603103.SH)、光线传媒(300251.SZ)等影视股同样出现大跌,整日跌幅均超过10%,分别为10.
光线传媒要向“IP创造者和运营商”转型,还面临内容定位的挑战,比如哪些内容能够实现IP价值还需要长周期的探索,以及需要一点冒险前瞻的精神。
文|刘青青
ID | BMR2004
今年“国庆档”整体表现不温不火,从10月9号开始,整个影视院线板块都呈现整体下滑态势。
其中,果麦文化(301052.SZ)国庆后开盘即一字跌停,当日跌幅达到20%;博纳影业(001330.SZ)、华策影视(300133.SZ)、横店影视(603103.SH)、光线传媒(300251.SZ)等影视股同样出现大跌,整日跌幅均超过10%,分别为10.05%、13.56%、10.02%和10.53%;中国电影(600977.SH)、万达电影(002739.SZ)、金逸影视(002905.SZ)、华谊兄弟(300027.SZ)等公司股价也分别收跌9.97%、7.96%、5.28%和3.09%。
整体国庆期间,尽管影片数量众多且类型多样,但据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档电影仅收获总票房18.35亿元,除去疫情期间,已退回至2015年时的水平,该年国庆档电影总票房为18.6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国庆档还上映了一部名为《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的动画电影,由果麦文化主投、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光线传媒,300251.SZ)旗下的光线影业参投并负责发行。但是,上映11天以来,该片仅获得7640.7万元的票房,或许是受《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票房不佳影响,光线传媒股价仍在持续“飘绿”,截止10月16日12:00,光线传媒股价报16.55,跌0.96%。
今年春节档期间,因为《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火爆全球而业绩、股价扶云直上的光线传媒,已经站在了聚光灯下,公司相关动向饱受关注。在《哪吒》的托举之下,光线传媒此前也一直利好不断;《哪吒》之后,光线传媒又当何去何从?
01
《哪吒》的托举
2025年年初,动画电影《哪吒》引爆“史上最强”春节档,带动出品方光线传媒股价飙升。到2025年上半年,《哪吒》还引爆了光线传媒的业绩。
光线传媒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为32.4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2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71.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21.9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76.71%。
其中,光线传媒电影及衍生业务的营收和利润均实现大幅增长。公司参与投资、发行并计入报告期内票房的影片包括《哪吒》《独一无二》等,2024年上映并有部分票房结转到报告期的影片包括《小倩》,截至报告期末总票房约为154.63亿元。
另据猫眼专业版数据,《哪吒》内地票房累计达到154.46亿元,总观影人次达3.24亿,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之冠,位列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位。
这意味着,仅《哪吒》这一部影片,就撑起了光线传媒上半年业绩,贡献了绝大部分营收。在《哪吒》的托举之下,光线传媒股价从春节后开盘的每股11.31元(2月5日收盘),一度暴涨至每股41.22元(2月17日盘中),光线传媒营收、净利润双双大涨。
有意思的是,在如此亮眼的财报业绩发布后,光线传媒股价反而多日下跌,从8月26日的每股20.95元(收盘价),跌至9月4日的每股18.12元(收盘价)。截至9月15日收盘,光线传媒每股19.34元,总市值567.36亿元。
中国青年剧作家、导演向凯认为,《哪吒》给光线传媒带来的利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经过半年的欢欣鼓舞,其红利已经充分释放。《哪吒》以一己之力抬升光线传媒的业绩,那么接下来光线传媒要考虑的就是,在《哪吒》之后要用什么来继续带动业绩增长?
首功电影创始人、制片人王大勇则进一步指出,从微观层面,光线传媒股价下跌是《哪吒》带来的股价上升后的调整;从宏观层面,股价波动还是市场看到了整个影视板块目前形势还不明朗。影视行业还在短视频时代寻找自身内容及运营方式的新定位。
整体来看,即便是红利已经释放、股价回调,光线传媒的股价也在《哪吒》的助力下踏上了新台阶。
02
转型“IP创造者和运营商”
《哪吒》给光线传媒带来的不仅是股价抬升和业绩提振,还有经营模式的思考。
为了摆脱对电影票房的依赖,使公司收入结构多元化并具有持续性,早在今年4月,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就曾提出,公司的定位将从“高端内容提供商”向“IP创造者和运营商”转化。
“原来我们是电影的生产者,主要的收入和利润来自于电影项目,以票房为主,也有一部分艺人经纪、版权、音乐等收入,还有剧集的收入。但总体来讲,这些收入具有波动性,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偏弱。而进入新的定位后,公司将围绕IP进行多方位的运营,使公司的业绩在一定程度上可持续、可预测、可复制、可拓展。”王长田公开表示。
光线传媒半年报指出,公司正处于从“高端内容提供商”向“IP创造者和运营商”转型的过程中,IP运营业务正在成为光线传媒业绩的新亮点和持续增长点。
“创造者”侧重内容,“运营商”侧重商业。在IP内容创造方面,光线传媒“押宝”动画电影:一是在类型上,公司资源更多向动画电影倾斜;二是真人电影仍然要做,但重点是“大片、类型化、系列化、完全的创新”;三是在厂牌分工上强调“全员动画公司”;四是持续扩充动画电影产能。
为支撑战略转型,光线传媒已在内部组建了两个IP运营团队并将继续组建更多团队,以尽量保障公司众多IP都能得到全面、有效和快速地运营;同时,将原有内容生产部门中的运营型人才迅速充实到IP运营团队,并在全公司范围内要求所有员工学习并实践IP运营业务。
2025年上半年,光线传媒的衍生品业务主要围绕“哪吒”这一IP展开,包括“哪吒”系列的盲盒、毛绒、玩具、亚克力制品、静态及可动手办、徽章、迷你公仔、文具用品等,覆盖超过30个品类、500多个产品。
除了将“哪吒”IP的运营日常化之外,其他如“大鱼海棠”“张缤智和王焕君”等IP的运营工作也已经展开。
渠道方面,光线传媒已为线上电商渠道的试运营开始筹备工作;多个IP的快闪店目前正在选址及前期筹备中;首家线下品牌旗舰店预计于2026年年内开业;第一款3A游戏已在制作过程中……此外还有卡牌业务、主题乐园业务都在具体推进中。
王大勇认为,光线传媒的战略转型是尝到了押中爆款单片后的冷静思考,即如何用系统设计来对抗单一风险。IP战略是产业链整合运营,靠系统可以避免单一市场依赖风险。迪士尼就已经证明,通过IP衍生品和迪士尼乐园可以实现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不过,光线传媒要向‘IP创造者和运营商’转型,还面临内容定位的挑战。因为虽然系统可以设计,但系统维持还是依赖产品设计,而哪些内容能够实现IP价值还需要长周期的探索,以及一点冒险前瞻的精神。”王大勇表示。
向凯也直言,光线传媒在《哪吒》上吃到了红利,除了票房收入,“哪吒”IP的衍生产品也产生了巨大收益,这让光线传媒找到了IP内容运营的方向,向“IP创造者和运营商”转型也符合光线传媒的未来发展方向。
“不仅仅是光线传媒,国内的各大传媒公司、线下影院,其实都需要走多元化的经营路线,不能把营收的希望都放在一张电影票上面,而是要进行‘文旅+’‘游戏+’等各种衍生产品开发,持续发掘电影内容的IP价值,围绕IP产生的附属产品往往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向凯总结道。
03
打造“中国神话宇宙”
从1998年从事电视节目制作,到2006年进军电影、电视剧业务,再到2013年布局动画领域,光线传媒一直在内容生产领域不断耕耘。到现在,光线传媒的动画业务已经颇有建树,先后出品发行《大鱼海棠》《大护法》《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深海》《茶啊二中》《昨日青空》等影片。
目前,动漫业务已经成为光线传媒在横向领域内优势最明显的业务板块,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业务板块之一。据了解,光线传媒已投资近20家国内一流的动漫团队,旗下拥有光线影业、光线动画、青春光线影业、彩条屋影业、五光十色影业、迷你光线影业、小森林影业、光线经纪、英事达等多个厂牌,每年提供15部以上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电影、电视剧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光线传媒还有着更大的动漫野心。在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大放异彩时,王长田就透露将系统性地构建一个类似于漫威电影宇宙的中国神话体系,将在未来20年、用50部以上的电影陆续呈现。
王长田表示,光线传媒的“中国神话宇宙”已经规划多年,内部形成了完整的世界观。现在公司在做的是产出一部部的动画电影。关于联动,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先推出单个的形象,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影响力后再考虑联动,漫威就是这样的路径;另一种是先是一个联动、集结,再把一些主要人物分别制作成单部的电影。
“公司现在采用两种做法齐头并进的方式。在先联结再拆分方面,我们已有一部‘中国神话宇宙’开局之战的作品在前期筹备中,是一个非常大规模的神话英雄的集结,是一部大制作的动画大片。”王长田表示,“光线传媒并不是要成为‘中国的迪士尼’,我们要借鉴优秀公司的经验,成为中国人自己的IP创造和运营公司。”
为了提升产能,拓展“中国神话宇宙”项目,光线传媒于2022年建立了光线动画制作团队。截至2025年上半年,光线动画制作团队已经超过170人,有可能在明后年扩充到300人以上,预计可以达到一年生产一部半到两部的高质量动画电影的生产能力,能够为公司“神话宇宙”系列作品的持续生产提供稳定保障。
光线传媒的“中国神话宇宙”正在向市场揭开序幕。据了解,《涿鹿》《妲己》《二郎神》《姜子牙 2》等多个“神话系”动画电影项目正在推进中。
04
国漫正当时
不只是光线传媒在构建“中国神话宇宙”,近年来,影视行业涌现了不少“神话系”动画电影。
2015年,《大圣归来》以9.54亿元的票房奇迹打破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纪录;2019年,《白蛇·缘起》用唯美的画风与浓郁的国风国韵打开国漫新风尚;同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一举将中国动画电影的单片票房提升到50亿元的量级;2020年,《姜子牙》延续“封神宇宙”的探索,以宏大的叙事格局和对传统神话的大胆解构,成为当时中国影史最快破10亿元的动画电影,进一步拓宽了国漫的思想深度与艺术边界。还有“赛博朋克”风的《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杨戬》;上映首日票房达6373万元的《白蛇2:青蛇劫起》以及中国影史票房第一的《哪吒》,都围绕中国神话展开一场场梦幻般的故事场景。
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植根于中国深厚的神话土壤——无论是家喻户晓的《封神演义》《西游记》,还是流传千年的《白蛇传》,都在不同传媒公司的匠心打造下焕发新生。
显然,“神话系”国漫已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化浪潮。它们依托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与集体记忆,通过前沿的动画技术、现代化的叙事手法和国际化视野,重新诠释经典,塑造出一个个既熟悉又新颖的角色形象。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标志着中国动画正以独特的东方美学和精神内核,讲述属于自己的宏大故事,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异彩。
2025年4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研究院发布《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研究》,总结出近年来中国电影的五个新特点:
一是审美新需求。电影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不再满足于“爆米花电影”带来的纯娱乐消遣,而是更需要通过电影完成情感共鸣与社会认知;观众不再是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解码者与再生产者;观众通过二次创作来互动式观影、通过兴趣圈层寻求群体归属感。
二是叙事新视角。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市场号召力的优秀作品实现了“历史瞬间”与“个体情感”相互融合;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精品力作探索出一条以现代叙事激活传统文化优秀因子的宝贵路径;电影分类界限不断被打破,新的叙事方式、表现手法、题材风格层出不穷。
三是市场新活力。中国电影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下,产业链日臻成熟,市场秩序更加规范,产业循环更为通畅;中国早已摆脱对进口片的依赖,国产电影保持着强势占比。中国电影市场已成为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市场,是全球电影产业的重要增长引擎。
四是技术新动能。中国成为世界电影技术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我国银幕总数超9万块,已建成全球技术领先、规模庞大、覆盖广泛的影院放映体系;特效制作打破垄断,自主研发的放映技术走在前列,人工智能与影视工业的融合向纵深发展。
五是国家新名片。电影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传播途径,丰富多元的类型题材讲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国际交往不断拓展,合作拍摄、人才交流、海外发行放映等取得实效。
在审美新需求、叙事新视角、市场新活力、技术新动能、国家新名片的电影新特点当中,以《哪吒》为代表的动画电影不仅构筑起整个影视行业的“中国神话宇宙”,同时也在传承文化核心价值的过程中讲述着“中国故事”,让带有浓厚传统韵味的“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以中国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为宝库,国漫崛起正当时。向凯指出,中华文化当中有很多优秀的内容,尤其是神话传说、历史传统等经典IP,但是面对这一文化宝库,还有很多文化IP没有通过二次创作来将其发扬,其精神能量和文化精髓还没有被发挥出来。
“光线传媒在《哪吒》系列上的成功,其实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升级,讲好了‘中国故事’,彰显了文化自信。国漫崛起也是因为走在了文化自信的道路上,从包括神话传说在内的中华文化当中汲取养分,通过传承与创新,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凯表示。
来源:商学院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