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蓝色月亮》聚焦才华横溢却自毁倾向的词人洛伦兹·哈特,在他事业看似终结的夜晚,展现一个灵魂如何被时代抛弃;《新浪潮》则回溯青年戈达尔拍摄《精疲力尽》的狂野历程,看他如何争分夺秒地打破陈规,开创一个时代。
有趣灵魂说
理查德·林克莱特的两部新作《蓝色月亮》与《新浪潮》即将上映,它们像一组迷人的双联画,共同探讨了艺术与时间的永恒命题。
《蓝色月亮》聚焦才华横溢却自毁倾向的词人洛伦兹·哈特,在他事业看似终结的夜晚,展现一个灵魂如何被时代抛弃;《新浪潮》则回溯青年戈达尔拍摄《精疲力尽》的狂野历程,看他如何争分夺秒地打破陈规,开创一个时代。
本文将带你深入这两部影片,看林克莱特如何借两位艺术家的危机时刻,诉说创作背后的挣扎、代价与不朽渴望。这不仅是关于电影的电影,更是对所有创作者灵魂的一次深切凝视。
The New Yorker |The Current Cinema
纽约客|当下影院
Art and Life in Richard Linklater’s “Blue Moon” and “Nouvelle Vague”
理查德·林克莱特《蓝色月亮》与《新浪潮》中的艺术与生活
The director’s new films—about Lorenz Hart and Jean-Luc Godard—form a kind of diptych, but the contrasts are as important as the similarities.
这位导演的两部新片——关于洛伦兹·哈特和让-吕克·戈达尔——构成了一组双联画,但其中的对比与相似之处同样重要。
By Richard Brody
In “Blue Moon,” Ethan Hawke, as Hart, projects an anxious sense of a man whose career is over; in “Nouvelle Vague,” Guillaume Marbeck portrays a Godard anxious that his career may never even get started.Illustration by Javi Aznarez
在《蓝色月亮》中,伊桑·霍克饰演的哈特,投射出一个事业已告终结的男人的焦虑感;在《新浪潮》中,纪尧姆·马贝克饰演的戈达尔则焦虑于自己的事业或许永远无法开始。插图:哈维·阿斯纳雷斯
还得看理查德·林克莱特如何洞察艺术中那些根本性的东西如何适用。在他的两部新片——《蓝色月亮》,关于词作家洛伦兹·哈特,和《新浪潮》,关于导演让-吕克·戈达尔拍摄《精疲力尽》——其中的核心冲突都关乎时间。林克莱特在其已进入第四个十年的导演生涯中,拍摄了二十多部故事片;他学会了驾驭时钟,并在两位艺术家面临"为时已晚"的风险这一想法中找到了悲怆感。《蓝色月亮》和《新浪潮》将相隔两周上映(分别为10月17日和31日),这一愉快的巧合凸显了它们在林克莱特电影宇宙中的关联。
《蓝色月亮》的故事背景设在纽约,主要是在萨迪斯酒吧,时间是1943年3月31日——当晚是《俄克拉荷马!》的首演之夜,这部音乐剧是哈特的长期合作者、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与另一位作家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共同创作的。哈特(伊桑·霍克饰)——我们像电影里人们那样叫他拉里吧,以区分角色和现实中的哈特——在演出主题曲响起时离席,躲到酒吧里。他心中苦涩,充满嫉妒,心知这出戏将会大获成功,而他自己绝无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但当他向酒保埃迪(鲍比·卡纳瓦尔饰)发泄说这出戏感伤又虚伪,并且这种人工的甜腻感对其成功至关重要时,他却是真诚的。
故事涉及两场等待的游戏。拉里知道,当罗杰斯、汉默斯坦及其随行人员到来时,他必须强颜欢笑。他也在等一个女人,他告诉埃迪,她二十岁,很漂亮。他自己四十七岁,梳着油光锃亮的地中海发型,并且对自己身材矮小、形容枯槁再清楚不过。换句话说,这个满怀虚荣希望的拉里即将承受双重羞辱,这让他感觉自己被挤出了自己的生活,抛进了过去——一个过气人物,瞬间变老。和许多人一样,埃迪以为拉里是同性恋,但这位歌曲作家说自己"泛性恋",这种自负对他的创造力至关重要:"若没有整个世界的大合唱在你内心,你又怎能成为世界的合唱?"
然而,没有了罗杰斯,拉里内心的合唱便沉寂了。当人称迪克的罗杰斯(安德鲁·斯科特饰)进来时,拉里用讽刺和自我吹捧来讨好他。迪克向他保证他们的合作未必结束,但要求酗酒的拉里不要再在写歌会议上迟到(或者干脆缺席)。"这是生意,"迪克说。但他们的分歧也在于创作方面。当拉里批评《俄克拉荷马!》并建议他们联手创作一部尖刻的讽刺作品时,迪克说:"人们希望演出有情感核心。他们想感受到我们为之奋斗的东西。"迪克把握住了战时美国的脉搏;而拉里没有。
林克莱特与罗伯特·卡普洛合作的剧本引入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包括《纽约客》的E·B·怀特(帕特里克·肯尼迪饰),他同情拉里感觉自己"过时"的情绪;一个尖刻的儿童音乐剧神童,被称为"小史蒂维"(基里安·沙利文饰),其姓氏虽未明说,但显然是桑德海姆;最重要的是,拉里的约会对象,伊丽莎白·韦兰(玛格丽特·奎利饰),一位在耶鲁美术学院就读、志向远大的舞台美术设计师。(韦兰与哈特的通信留存于世,卡普洛的剧本即基于此。)拉里与她在酒吧衣帽间里长时间的亲密交谈,一场相互刺激又令人尴尬的心理性爱纠葛,对他造成了伤害——甚至是以他反常地计划好的方式——然而不知何故,他走出来时,尊严几乎完好无损。
拉里的尊严很大程度上是智力上的。卡普洛的剧本赋予了他关于戏剧、音乐、电影和生活的犀利而富有洞察力的独白——这些思想和情感的洪流,在他歌词的紧凑形式中一直被压抑着。《蓝色月亮》沉醉于一个优秀的头脑和伟大的灵魂之中,而霍克对这两者的体现既崇高又令人惊叹。他的妆容(包括使他凝视的目光带有狂野强度和深邃深度的黑色隐形眼镜)让他变得难以辨认,并具有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吸引力,而他的声音自我转变简直堪称奇迹。拉里个性的力量将电影锻造成一个看似不间断的时间流逝——并与他擦肩而过——的影像。
林克莱特讲述了一个匆忙的年轻人的故事。时间是1959年,戈达尔——或者更确切地说,角色让-吕克(纪尧姆·马贝克饰)——称自己是个失败者,因为没能在二十五岁,即奥逊·威尔斯拍出《公民凯恩》的年龄,拍出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此外,他四位最亲密的《手册》朋友都已完成或正在制作他们的首部电影;特吕弗的《四百击》即将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害怕被落下的让-吕克从《手册》的钱箱里偷了钱,前往电影节。在那里,他设法说服制片人乔治·德·博勒加德(布鲁诺·德雷富斯特)制作《精疲力尽》,剧本基于戈达尔和特吕弗多年前写的一个大纲。
《新浪潮》的大部分内容展示了工作中的让-吕克。他选定了当时还鲜为人知的法国演员让-保罗·贝尔蒙多(奥布里·杜兰饰)和国际知名的美国女演员珍·茜宝(佐伊·达奇饰)。他组建了团队,并以非正统的方式组织拍摄,这引起了怀疑、困惑甚至愤怒。首先,没有剧本;让-吕克只在每天开拍前写下当天的台词。其次,电影是默拍(对白后期配音),这允许他在摄像机转动时向演员和工作人员喊出指示。第三,他只在自己有灵感的时候拍摄——有些天只拍几个小时,其他日子则完全不拍。这让乔治大为光火:毕竟,时间就是金钱。但是,对让-吕克来说,金钱就是时间——也就是说,制片人支付的时间,让-吕克会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使用。在《蓝色月亮》中,迪克命令拉里把写歌当作生意,要全天工作。在《新浪潮》中,让-吕克把电影视为艺术,拒绝遵守商业化的日程安排。
林克莱特的演员阵容以相貌酷似原型为特点,其表演主要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模仿。马贝克传达了让-吕克那种高高在上的优雅和知识化的身体姿态,但微笑过多,缺少了那种让导演的伙伴们如履薄冰的令人生畏的特质。杜兰捕捉到了贝尔蒙多那种精通市井的古怪念头和运动员般的活力。达奇的表演是个例外:她赋予了茜宝明星魅力,同时也表达了这位著名女演员的脆弱性,以及让-吕克不稳定的工作方式对她职业生涯构成的风险。(贝尔蒙多乐于接受这场冒险,但茜宝在整个拍摄过程中都很痛苦,并考虑退出。)
《新浪潮》充斥着对时代地点和风格的精湛重构,令人兴奋不已,剧本——由霍莉·詹特和小文森特·帕尔莫撰写,并由米歇尔·哈尔伯斯塔特和莱蒂蒂亚·马松改编成法语对话——将戈达尔真实访谈和著作中的片段赋予了让-吕克的角色。然而,它与《蓝色月亮》那种弥补性的肖像描绘大相径庭,后者将一个幕后天才迟来地置于他的聚光灯下。戈达尔精心经营了自己的公众形象,因此林克莱特的挑战不在于展示他是什么样的人,而在于展示他做了什么。《新浪潮》是一部关于如何制作一部个人电影的私人电影——关于戈达尔如何在工作在黑帮电影这种流行形式中,冲破其接缝,以充分而开放地表达自己,仿佛通过银幕用自己的声音说话。
《新浪潮》是一部关于伟大导演及其团队的电影,它本身就是作者论的一种景象,是关于电影制作人为了抓住其艺术所需的自由——尤其是选择其方法并发明自己体系的自由——所承担的风险。其必然结果就是这种导演自由与合作者,尤其是演员之间产生的冲突。林克莱特的电影温和而坚定地断言,电影不是为了让演员愉悦而制作的,他们对拍摄过程的享受并非衡量结果的尺度。随着《精疲力尽》的拍摄变得越来越混乱,场记苏宗·费(宝琳·贝尔饰)怀疑拍摄的素材能否剪辑成一部连贯的电影。无畏的摄影师拉乌尔·库塔尔(马修·彭奇纳饰)则泰然自若,谈到两位明星时说:"幸好摄影机爱这两位。"如果摄影机爱明星,那么明星是否热爱这份工作就无关紧要了;导演已经处理好了事情。《新浪潮》不是林克莱特对戈达尔的肖像描绘,而是一封来自理查德致让-吕克的、长篇的感谢信,感谢他让自己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拍摄电影。这封信未能及时送达于2022年去世的戈达尔手中。♦
Richard Brody, a film critic, began writing for The New Yorkerin 1999. He is the author of “Everything Is Cinema: The Working Life of Jean-Luc Godard.”
理查德·布罗迪,影评人,1999年开始为《纽约客》撰稿。他是《一切皆为电影:让-吕克·戈达尔的工作与生活》一书的作者。
来源:左右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