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电影《柜台》由天马电影制片厂于1965年摄制。影片根据青岛业余作者高思国的同名话剧改编。高思国当时在商品批发站工作,其创作基于青岛工人文艺和群众文艺蓬勃发展的背景。作品经青岛话剧团提升打磨后,参加华东剧演,还进行了地方公演和进京汇报演出,因其以从事服务业也光
老电影《柜台》由天马电影制片厂于1965年摄制。影片根据青岛业余作者高思国的同名话剧改编。高思国当时在商品批发站工作,其创作基于青岛工人文艺和群众文艺蓬勃发展的背景。作品经青岛话剧团提升打磨后,参加华东剧演,还进行了地方公演和进京汇报演出,因其以从事服务业也光荣为主题,具有教育意义,后被改编成电影。
电影围绕青年营业员杨桂香的思想转变展开。她起初轻视营业员工作,后在师傅、父亲及周围人的帮助下,认识到服务行业的价值,决定为社会主义站一辈子柜台。编剧在改编时,注重通过具体事例展现杨桂香的转变,如她对顾客态度冷淡、卖错鞋等情节,让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表达更清晰。
导演殷子注重通过细节展现人物心理与时代特征。影片中对百货公司柜台场景的细致呈现,以及人物的穿着、言行等,都还原了当时的生活风貌。为了营造出真实的氛围,剧组在场景布置上十分用心,从柜台的陈列方式到各类商品的摆放,都尽可能还原了当时百货商店的真实模样,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购物环境中,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和时代感。同时通过一些情节冲突和人物对话,如师傅带杨桂香参观阶级教育展览馆并讲述自身经历,以质朴的叙事风格传递思想教育内涵。
达式常等演员参演了该片。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演员们深入体验生活,观察真实的营业员工作状态。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角色的情感和思想变化展现得十分生动,如杨桂香从嫌弃工作到热爱岗位的心理转变,通过演员的表情、动作和台词得以自然呈现,让观众能感同身受。
除了主演的精彩表演,影片中的群演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片中生动地演绎了各种顾客形象,通过与主演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人情风貌,为影片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让故事更加丰满立体。
来源:陇东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