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奇、真、暖”的作品气质感染人——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观后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4 10:02 1

摘要:前不久,当收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的邀约,观看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时,首先好奇的是“太空电影”的概念。什么是太空电影?它指的是在太空拍摄的电影,还是关于“太空”题材的电影?它与科幻电影的联系和区别何在?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走进了放映厅。经过近2个小

作者:刘 茜

前不久,当收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的邀约,观看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时,首先好奇的是“太空电影”的概念。什么是太空电影?它指的是在太空拍摄的电影,还是关于“太空”题材的电影?它与科幻电影的联系和区别何在?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走进了放映厅。经过近2个小时的观摩,笔者对我国首部实景“太空电影”有了初步认识,应该说,《窗外是蓝星》代表了我国太空电影的前沿探索,“奇观”“真实”“温暖”是这部影片的作品气质所在。

“奇”是这部影片带给观众的第一感受。

概括来说,“奇”体现在题材选择、拍摄手段、视觉效果方面,可以形容为“三奇”。第一奇是题材之奇。这是一部“面向未来的影片”。《窗外是蓝星》的导演朱翌冉说,如何做面向未来的影片,曾作为一道创作难题摆在他的面前,百思不得其解,直到2021年,我国有了空间站。我国航天力量的不断壮大发展,让在太空拍摄电影带来可能,成为现实。《窗外是蓝星》讲述的就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6个月的故事。诚如朱翌冉所说,这部影片或能成为“一个催化剂、一个号角”,太空文艺或许会成为新门类,航天科技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大空间。随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活动半径不断扩大,艺术创作空间也一定会越来越广阔。

第二奇,是拍摄手段的奇。首先说创作者的问题。普通人去空间站拍摄肯定不现实,这样情境下,三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既是电影的“主演”,也担任起摄影师的职责。为了让航天员做好拍摄乃至艺术创作,导演事先提供了拍摄大纲,尽管“不在现场”,却用邮件与航天员保持了沟通,保障了拍摄效果。

此外是机器的难题。带摄影机去空间站,拍摄出来的素材还得顺利带回地球。空间站里的特殊环境让太空摄影机的设计要“独家开模、量身定做”——体型小,简单易操作,稳定性好,还要有与空间站电源适配的充电系统。主创团队一共使用了4台摄影机,两台跟随天舟三号前往中国空间站完成拍摄任务,剩下两台作为地面的备份机做天地同步的测试和协调。从影片最终效果来看,真实完整记录了航天员成功进入空间站、完成出舱任务等关键节点。

第三奇,是奇特的视觉效果,将太空的奇景一一显现给观众。有航天员在空间站头发竖立,吃饭和睡觉方式都不同于地球的画面,更有航天员出舱时的惊心动魄。还有从太空俯瞰地球的画面,展现了雄浑的沙漠,高耸的山脉,辽阔的海洋景象。

“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气质特点。

“真”在真实纪录。可能有人质疑,作为实景太空电影,真实是纪录电影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我们看到《窗外是蓝星》,不光是情节内容,就连其艺术创作手法,也不追求虚构和想象。这应当是由导演鲜明的创作倾向导致。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贯穿于影片的形式与内容。

“真”还在情感自然、真挚、充沛。主人公对国的忠诚,对家人的爱,对志向的守望,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如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赶上过传统农历新年,他们穿上红色新衣,贴福字,写春联,吃饺子……是家国同庆的场面,又是家国一体的意识贯穿。在“摘星星”场景里,“妈妈在天上变成了一颗星星守护你”,王亚平母女情深令人动容。

又如航天员在出舱执行任务时,“把信任交给队友,把忠诚献给祖国。”他们是战友,志同道合,守望相助。

“暖”是这部影片的底色。

题材新颖,却不是一部猎奇影片;视觉震撼,却不一味追求“视觉暴击”;它带给我们的是真实自然、温暖长久的感动。

中国航天,承载着民族的梦想、书写着时代的荣光,历经六十余载不懈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影片中,我们深深感动于航天员的忠诚,183天里,神舟十三号乘组完成多个“首次”壮举: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记录;女航天员首次进行出舱活动;他们在太空进行科普与教育与活动,完成多项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

而在完成壮举、拥有“高光时刻”的背后,是他们加强体能锻炼,对抗失重状态下器官的衰老,骨量的流失;他们克服长期幽闭于狭小空间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他们忍下骨肉分别之相思,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不得照看。他们以乐观饱满的精神,沉着冷静的智慧,投入航天事业,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人民需要“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窗外是蓝星》在创作立场上,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在创作方法上,用现实主义精神观照了生活;在创作美学上,弘扬了中华美学精神。通过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充分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来源:恋曲星辰之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