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想说的太多了。关于体育,关于牺牲,关于男性气概,关于崇拜,关于黑人身体在白人资本面前的消耗,关于美国梦的血腥内核。每一个主题都够拍一部电影的。它全塞进了96分钟里。
有些电影很聪明。
它们知道自己想说什么,知道怎么说,知道分寸和底线在哪里。
《他》不是这样的电影。
它想说的太多了。关于体育,关于牺牲,关于男性气概,关于崇拜,关于黑人身体在白人资本面前的消耗,关于美国梦的血腥内核。每一个主题都够拍一部电影的。它全塞进了96分钟里。
结果就是,这部乔丹·皮尔监制的橄榄球恐怖片,口碑票房双输。
但它的创意其实非常不俗。
电影开头,童年的卡梅隆看着电视里的橄榄球比赛,他的偶像以赛亚带领救世主队夺冠。就在达阵得分的那一刻,以赛亚受了重伤,可能职业生涯就此终结。
爸爸对他说:真正的男人愿意做出牺牲。
多年后,爸爸死了。卡梅隆长大了,成了冉冉升起的橄榄球新星。他准备参加选秀大会,准备追随以赛亚的脚步。
就在这时候,一个穿着山羊服的人在空无一人的球场上袭击了他。
造成脑震荡。可能令他职业生涯终结。
但经纪人带来了好消息:以赛亚考虑退役了,他邀请卡梅隆去他沙漠深处的训练基地,训练一周,看看卡梅隆是否配得上接替他的位置。
卡梅隆去了。
然后一切就变得不对劲。
训练基地外围,一群以赛亚的疯狂粉丝扎营。他们对着卡梅隆的车窗尖叫:“我们不要你!”强烈不接受有人取代以赛亚。
训练内容更诡异。有个机器一次次把橄榄球砸向球员的脸。卡梅隆被要求用头狠狠撞击另一个球员。队医给他注射各种奇怪的液体。他开始看到幻觉——戴着面具的人影,闪闪发光的吉祥物拿着大锤。
他把这些异常归咎于脑震荡。
但最终,他从以赛亚那里了解到真相:历代的史上最佳球员(GOAT),都是制造出来的。通过血液传承,通过牺牲的仪式。现在轮到他们两个决斗了。只有一个人能活着走出去,完成签约。
接下来,就是血腥的打斗,杀戮的高潮。
多数影评人和观众都认为电影拍砸了。从观感上,我也同意。
但我也看到某篇评论提出了很有意思的观点:“我不敢相信NFL转播合作伙伴NBC环球,居然允许乔丹·皮尔和他的伙伴拍出这种东西。”
有道理啊。
为什么一个给NFL转播付费的公司,会允许一部把NFL比作吸血邪教的电影上映?
或许,这是这电影有意思的地方。
它节奏混乱,主题飘忽,结构崩塌。影评人说得都对。
但它也触碰到了一些东西。
想想美国体育文化的核心叙事:牺牲。年轻人把身体献给运动,换取荣耀和财富。球迷把情感献给球队,换取归属感和胜利的虚幻体验。每个人都在喂养这个系统。
GOAT——Greatest of All Time——史上最佳。
这个词在体育界是最高荣誉。但《他》把它字面化了:一个山羊(goat)面具,一个血祭仪式,一个代代相传的诅咒。
以赛亚在片中说了一句话:“赢家永不后悔。”
这不就是我们对超级运动员的期待吗?踢断了腿继续踢。脑震荡了继续打。家人死了?照样比赛。道德?那是什么?
影片开头,小卡梅隆看着以赛亚受重伤。爸爸说:真正的男人愿意做出牺牲。
多少年来,我们就是这样养大男孩的。
别哭。要强硬。为了胜利不惜一切。你的身体不是你的,是团队的,是家族荣誉的,是男性气概的证明。
等到卡梅隆长大,他爸爸死了。但爸爸留下的那套系统还在运转。
影片最后的反转甚至揭示:一直以来都是爸爸安排了一切。他把卡梅隆献给了这个系统,就像当年别人的父亲献出了以赛亚。
这是代际创伤的传递。
父亲用牺牲的名义,毁掉儿子。
但电影的问题在于,它没有能力承载这些主题。
导演贾斯汀·提平和编剧们塞了太多东西。疯狂球迷,媒体文化,脑震荡危机,黑人运动员被白人老板当工具使用,血祭仪式,有毒男子气概,名人崇拜……
每一个都点到为止。
进入训练基地后的情节分成六章,对应一周的六天。但这个结构没有起到作用。章节之间没有递进,只是时间流逝。
幻觉和现实的界限很模糊。起初你以为这是脑震荡导致的。后来发现好像是真的有超自然力量。再后来,你也搞不清了。
这就是问题所在。
电影想要模糊现实与幻觉的边界,营造不确定感。但它模糊得太过了。到最后你分不清哪些是隐喻,哪些是真实发生的情节。
以赛亚到底有没有超自然力量?那个血液传承是真的魔法,还是洗脑和兴奋剂的结合?经纪人最后被拖进五角星,血浆冲天,那是谁干的?恶魔?
电影不给答案。
留白是好的。但这不是留白,这属于主创没想清楚。
马龙·韦恩斯的表演是全片最好的部分。
他演出了以赛亚的那种空洞。
表面上魅力四射,实际上已经被掏空了。他赢得了一切,八次冠军,超越最佳纪录。但他什么都没有。只剩下对衰老的恐惧,对被取代的恐惧。
所以他要制造继承者。然后杀死继承者。以此证明自己还是那个GOAT。
有一段情节,以赛亚让卡梅隆看他的球迷视频。成千上万人为他欢呼。
但他的眼神是死的。
那些欢呼声对他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他需要的不是爱,是确认自己还存在。
影片结尾,卡梅隆战胜了以赛亚。但他拒绝签约,杀光所有人,走进沙漠。
这算是反抗吗?
还是他只是变成了另一个以赛亚——一个暴力的、空洞的、被系统塑造又试图摧毁系统的怪物?
电影没说清楚。
又或许这就是它想说的:反抗和屈服,在这个系统里,区别没那么大。
卡梅隆最后血洗高层前,说了句:去你们这群老白男!
这回应了整部电影的暗示:黑人运动员的身体,在白人资本手中,就是消耗品。用完就扔,再找下一个。
以赛亚和卡梅隆都是黑人。球队老板都是白人。
这不是巧合。
NFL历史上,70%的球员是黑人,但老板几乎全是白人。球员平均职业生涯3.3年。退役后,破产率、慢性创伤性脑病变发病率、自杀率,都远高于普通人。
他们献出身体,换取短暂的荣耀和金钱。然后被遗忘。
《他》想说的就是这个。
但它说得太乱了。
它用超自然元素,用血祭仪式,试图把这个现实问题神话化。但神话化得过度,反而稀释了批判力度。
你看完之后,记住的是荒诞的情节,而不是它想说的系统性问题。
想想乔丹·皮尔的《逃出绝命镇》。
那部片子也是讲黑人身体被白人系统利用。但它找到了完美的恐怖隐喻:把黑人的意识囚禁起来,让白人意识占据黑人的身体。
一个清晰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完全说得通的隐喻。
《他》没有找到这样的隐喻。
这也回答了最初的问题:为什么NBC环球会允许这部电影上映?
他们每年付几十亿美金转播NFL。而这部电影把NFL描绘成吸血的邪教组织。
答案可能是:因为没人在乎。
这不是《逃出绝命镇》那种文化现象。票房覆盖不了成本,口碑崩盘,很快就会被忘记。
NFL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球迷们该看比赛还是看比赛。
小男孩们该崇拜明星还是崇拜明星。
父亲们该对儿子说“真正的男人愿意做出牺牲”,还是会说。
电影拍的是系统如何吞噬个体,而电影本身也被系统吞噬了。它太弱了,无法造成任何真正的冲击。
它只是又一部失败的恐怖片。
很快就会被遗忘。
来源:恋曲星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