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正值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部《南京照相馆》在全国热映,将观众的目光重新拉回1937年那个寒风刺骨的冬天。当我与家人坐在影院,看着银幕上吉祥照相馆里一群普通百姓的挣扎与抗争,内心翻涌着激愤与沉重,影片落幕许久,那份震撼仍在心底激荡
2025年,正值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部《南京照相馆》在全国热映,将观众的目光重新拉回1937年那个寒风刺骨的冬天。当我与家人坐在影院,看着银幕上吉祥照相馆里一群普通百姓的挣扎与抗争,内心翻涌着激愤与沉重,影片落幕许久,那份震撼仍在心底激荡——这不
仅是一部还原历史的电影,更是一面映照民族记忆、唤醒家国情怀的镜子。
影片以南京沦陷为背景,没有聚焦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吉祥照相馆这个小小的“避难所”。邮差阿昌为求生机冒充学徒,却意外冲印出日军屠城的罪证底片;演员毓秀被迫拍摄“亲善照”,却在伪装中暗藏反抗的决心;照相馆金老板守着一方小店,用相机记录真相,更用生命守护希望;就连一度为日军服务的翻译王广海,在得知妻儿死于屠杀后,也终于冲破懦弱,选择以死赎罪。这些角色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朴素的坚守,在黑暗中点亮了微光。当阿昌冒着生命危险学习冲印技术,只为将罪证送出;当金老板高喊“照片比命重要”,举着相机扑向日军,掩护众人;当林毓秀怀揣胶片、抱着金家幼子在废墟中艰难前行,我分明看到了中华民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骨气——即便身处绝境,即便力量微薄,也从未放弃对正义的追求、对民族的守护。
银幕上的每一个画面,都在诉说着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他们践踏我国土,将南京城变成人间地狱;他们屠戮我同胞,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他们掠夺我财物,更试图抹除历史的真相。那些“亲善照”的虚伪,那些罪证底片背后的血泪,那些百姓眼中的恐惧与绝望,无一不在控诉着这场侵略战争的残酷。走出影院时,家人的眼眶都泛着红,我们无需刻意渲染悲伤,因为历史本身就是最沉重的教科书。80年过去,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名单仍在续写,幸存者的声音逐渐远去,但《南京照相馆》用光影将这段记忆定格,提醒着我们:有些伤痛不能忘,有些罪行不能饶,忘记历史,就是对无数先烈与遇难同胞的背叛。
回望那段14年的艰苦抗战,从东北抗联的冰天雪地,到平型关大捷的振奋人心;从台儿庄战役的浴血坚守,到百团大战的雷霆反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长城。影片中,巡警宋存义看到弟弟被日军杀害的照片后,终于冲破恐惧,用石头砸死日本兵——这正是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缩影:他们或许曾胆怯、曾迷茫,但当民族尊严被践踏、亲人生命受威胁时,便会爆发出惊人的勇气。正是这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让我们最终打败了侵略者,迎来了民族独立的曙光。
如今,80年光阴流转,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从“站起来”推翻三座大山,到“富起来”实现经济腾飞,再到“强起来”跻身世界舞台中央,我们的祖国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向复兴。北斗导航覆盖全球,让我们不再受制于人;航母编队游弋深海,守护着祖国的万里海疆;先进导弹列阵待发,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国防屏障。当影片结尾,1946年南京审判战犯法庭上,林毓秀带出的底片成为“京字第一号证据”,战犯谷寿夫被依法判处死刑时,我不禁想到:今日中国的强大,正是对当年遇难同胞最好的告慰,正是对无数先烈最好的回报。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日本右翼势力从未真正反思历史。他们参拜靖国神社,为战犯招魂;他们在台海问题上指手画脚,叫嚣“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他们试图篡改教科书,抹去侵略罪行。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和平从来不是历史的常态,复兴之路也从不是一帆风顺。正如影片所传递的,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更是为了让后代明白: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尊严,需要每一个人的坚守与奋斗。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或许无需像影片中的角色那样直面战火,但我们有责任将历史的接力棒传递下去。我们要教育后辈,从《南京照相馆》这样的作品中读懂民族的过往,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们要以身作则,在各自的岗位上深耕细作,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我们更要坚定信念,无论面对何种风险挑战,都始终牢记“勿忘国耻,爱我中华”,以实际行动守护祖国的统一与尊严。
光影会落幕,但记忆永不褪色;战争会结束,但精神永远传承。《南京照相馆》让我们再次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复兴的信念。站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节点上,回望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力量。愿吾辈以史为鉴,以志为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续写属于中国的辉煌篇章!
来源:大洲文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