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数看着不算特别低,但放近十年国庆档里,也就比2016年的15.88亿和疫情那阵的2022年14.97亿强点,说句低迷真不冤枉。
2025年国庆档刚收官,八天18.35亿的票房成绩一出来,院线这边估计不少人都得叹气。
这数看着不算特别低,但放近十年国庆档里,也就比2016年的15.88亿和疫情那阵的2022年14.97亿强点,说句低迷真不冤枉。
本来以为今年影片阵容比去年强点,去年国庆档都被说低迷了,今年有《刺杀小说家2》《震耳欲聋》这些,看着更齐整,结果票房还比去年少了近3亿。
日均票房才2.29亿,去年日均能到3亿,收缩得挺明显,更有意思的是场次,今年飙到364.7万场,创了历年最高,可观影人次才5000万,是近十年正常年份里最低的。
这就好比开店多加了桌子,来吃饭的人反而少了,多出来的一百万场基本白忙活,票价这边也挺无奈,今年平均36.6元,比2021年最高时低了10块,也是2018年后最低。
本来想着降价能拉点人,结果根本没效果,不是观众舍不得这几十块,而是娱乐选择太多了。
国庆期间出去玩的人有8.88亿,比去年多了1亿多,看演出的人也涨了不少,线上看剧、看动漫的也多了,就电影这边掉国庆文娱消费潮中,电影成了冰冷的角落。
换句话说,无论是内容创作处境还是市场趋势,以及娱乐消费的宏观竞争环境来看,国庆档所映照出的院线电影市场,这明显是观众兴趣转移了。
今年国庆档的头部片子,好多都是IP续集,可偏偏这些续集没扛住,《志愿军,浴血和平》是系列终章,前作《存亡之战》国庆档拿了8亿,今年直接腰斩到4.5亿。
本来以为它豆瓣7.4分,是系列最高分,能吸点观众,结果双线叙事把战场和外交放一块,没讲好,观众不买账。
《刺杀小说家2》更惨,AI预测票房才4亿,还不到前作一半。
本来想搞个“双向穿越”的新设定,显得高级点,后来发现故事讲得乱七八糟,逻辑漏洞一堆,还硬加笑点,把观众的沉浸感全破坏了,据说特效花了不少钱,可跟剧情脱节了,光炫技没用啊。
现在观众对续集越来越挑了,不是挂个IP名字就能骗钱,得真拿出点新东西才行。
今年也不是没有好片子,《震耳欲聋》讲聋人反诈,《毕正明的证明》是反扒题材,口碑都不错,尤其是《毕正明的证明》,剪辑利落,人物也有特点。
可无奈票房就是上不去,前者1.75亿,后者才5176万,连黑马的边都没沾上,为啥会这样?首先宣发太弱了,这两部片子都没什么大明星,宣发投入也少,普通观众根本不知道。
《毕正明的证明》首日上座率才5.2%,后来口碑上来了,上座率超过了头部片,可排片又降到了4.2%,搞不清院线是咋想的,明明观众爱看了,还不多给点排片。
更别说现在信息那么多,没点声量,好片子也容易被埋没。
国庆档这表现,直接影响到了产业链。节后A股一开盘,万达电影、中国电影这些龙头股全跌了。市场其实很实在,数据不好,资本肯定不看好。
院线现在的问题挺多,排片太死板,总盯着IP和明星,不看实际上座率,内容端又依赖续集,新东西少,长此以往,观众只会越来越少。
其实想让电影市场好起来也不难,少搞点圈钱的续集,多拍点扎实的好故事,院线也灵活点,给口碑片多些机会,不然下次国庆档,可能还是这样的低迷场面。
来源:壹点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