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这东西,有个词叫“质感”。它不是说画面有多高清,而是叙事、影像、声音、表演这些东西捏在一起,给你的一种整体感觉。这玩意儿决定了你看完是觉得高级,还是觉得闹着玩。很多人以为,钱砸得越多,质感就越好。可现实总爱开玩笑。
编辑:欣阅
有没有过这样的疑问。这边,一部电影号称砸了几个亿,请来好莱坞班底,结果观众看完直摇头,感觉比五毛特效还廉价。
那边呢,一部电影成本低到可怜,演员都是素人,却让人拍案叫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拍出那些天价烂片的导演,为什么总有投资人追着送钱?
这背后的水,可比电影剧情本身深多了。所谓的“烂片”,压根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在观众眼里,它是糟糕的体验。但在资本眼里,它可能是另一盘大棋。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看看为什么钱堆不出好电影,资本又是怎么算这笔账的,以及在牌桌底下,电影还能玩出什么花样。
电影这东西,有个词叫“质感”。它不是说画面有多高清,而是叙事、影像、声音、表演这些东西捏在一起,给你的一种整体感觉。这玩意儿决定了你看完是觉得高级,还是觉得闹着玩。很多人以为,钱砸得越多,质感就越好。可现实总爱开玩笑。
还记得那部花了三个亿的《上海堡垒》吗?上映前声势浩大,结果呢?故事讲得一塌糊涂,特效看起来塑料感十足,最后豆瓣评分惨不忍睹,只有2.9分,连投资的一半都没收回来。这钱花得,简直听了个响。
更夸张的是《阿修罗》,号称投资七个半亿,目标是中国版《指环王》,还拉来了好莱坞团队。结果故事讲得比白开水还淡,节奏拖沓到让人犯困,上映三天就灰溜溜地撤档了。
这些巨额投资,最终都成了笑话。它们证明了一件事:钱能解决执行层面的问题,比如请什么样的团队、搭多大的景,但买不来导演的审美和创作意图。
有时候,钱花错了地方,反而会成为灾难。郭敬明拍的《爵迹》,花了两个亿搞“全真人CG技术”,听着特唬人。但观众看到的,是人物模型僵硬得像木偶,剧情更是支离破碎。同样,好莱坞也踩过坑,那部改编自著名音乐剧的《猫》,投资近一亿美元,结果“人形猫”的CG效果把观众吓得不轻,口碑彻底崩盘。技术本来是为故事服务的,结果却成了喧宾夺主的败笔。
观众最终买账的,是故事有没有说服力,影像有没有真实感,而不是你花了多少钱。钱,只是实现创意的工具,绝不是创意的替代品。
反过来看,那些没钱的剧组,反而能给我们惊喜。一部叫《心迷宫》的电影,成本才一百七十万,演员全是素人。但它靠着精巧到极致的叙事结构,和那种粗粝但无比贴合故事的影像风格,赢得了满堂彩。这才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还有一部叫《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片子,也是低成本,却玩出了新花样。它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把科幻和现实搅和在一起,创造了一种特别独特的影像美学。你看完会觉得,导演的脑洞和巧思,比金山银山都值钱。
最绝的还得是《活埋》。整部电影就一个演员,一个场景——一口棺材。但导演硬是靠着创意,营造出了让人喘不过气的沉浸感和窒息感,质感直接拉满。
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提升电影质感的关键,从来不是预算的厚度,而是创意的浓度。当钱和创作核心脱节,再多的投资也只能生产出昂贵的垃圾。
当我们作为观众在吐槽“烂片”时,可能没意识到,在资本的棋盘上,游戏规则完全是另一套。从投资人的角度看,电影首先是一件商品,能赚钱才是硬道理,艺术质量反倒是次要的。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导演的作品口碑不咋地,却总能拿到大投资。比如陈思诚,他的《唐探》系列和《消失的她》,票房一路高歌猛进,虽然有些影片的评价并不算高,但在资本眼里,他就是能下金蛋的“摇钱树”。只要能持续带来高票房回报,资本就愿意继续下注。
这个圈子里,导演的“身价”也分三六九等。像张艺谋、陈凯歌这种级别的资深大导演,他们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张艺谋即便拍了《长城》这种口碑票房都失利的作品,依然能迅速启动下一个大制作。陈凯歌从《无极》之后,作品评价就时好时坏,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资本市场上的号召力。
但新人导演就没这么幸运了。郭帆在拍出《流浪地球》之前,也曾因为执导《同桌的你》后的票房失利而沉寂了五年,最后是靠着个人能力和朋友的帮助才打了翻身仗。
好莱坞那边也一样,甚至有不成文的“两次票房惨败就出局”的规则。吴宇森就是个例子,当年一部《风语者》票房惨败,直接导致他的好莱坞生涯基本画上了句号。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李安,他的《绿巨人浩克》也失利过,但他后来凭借一系列艺术成就极高的影片,又重新赢回了执导大制作的机会。这说明,商业失败的后果是实实在在的,但逆风翻盘的路径,各有不同。
还有一种更特殊的情况,就是导演自己就是资本。郭敬明就是典型,他的作品口碑常年偏低,但他可以自己投资自己的电影。
这样一来,他就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外部资本和观众评价的束持,形成了一个自我循环的闭环。
聊到这,你可能觉得已经把电影圈的潜规则看透了。但别急,还有更深的一层。有时候,一部电影被拍出来,它的目标根本就不是票房,也不是口碑,甚至不是给观众看的。它只是一个道具,服务于银幕之外的一场金融游戏。
演员姜文就曾在节目里透露过,有些电影的拍摄目的,就是为了让公司能够上市。这一下子就为我们理解某些烂片的诞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些电影背后有着“影子目标”,艺术表达只是个幌子。
当电影沦为金融工具时,玩法就完全变了。它可以被用来操纵股价、进行资产运作,甚至“洗钱”。当年的影片《叶问3》就曾卷入过票房造假的巨大风波,被外界普遍视为金融运作的一个案例。
在这种模式下,电影的剧本、演员的表演、画面的质感,都成了一个必须走完流程的“外壳”,好不好看根本不重要。
为了配合背后的金融目的,这些项目还会用上各种手段制造虚假的繁荣景象。刷票房、雇佣水军在网上控评,都是常规操作。
他们要做的,是构建一个与真实观众反馈完全脱节的评价体系,给资本市场讲一个好听的故事。这时候,你我这些普通观众在网上骂得再凶,对操盘手来说也无所谓,因为我们根本就不是他们的目标客户。
所以你看,“烂片”其实有三张面孔。它可能确实是创作者能力不足、审美掉线的产物。也可能是市场商业算法筛选出来的结果,虽然不好看但能赚钱。更可能是一场金融棋局里的一枚棋子,从诞生之初就没想过要讨好观众。
因此,我们对一部“烂片”的评判,或许不应该只停留在“好看”或“难看”的层面。去理解它背后的工业逻辑、资本算法和那些隐秘的结构性因素,才能更深刻地洞察今天这个复杂又光怪陆离的电影世界。
最终,市场的浪潮和观众的审美会不断冲刷这个行业,推动它向前发展。
但只要电影依然是艺术与生意这对矛盾体的结合,只要资本的逻辑和金融的需求还存在,那么,形形色色的“烂片”现象,恐怕就会一直上演下去,成为这个行业一个永恒的悖论。
来源:影史奇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