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短片电影周,本土青年扛起镜头讲家乡故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2:34 2

摘要:秋风掠过河西走廊,长城尽头的嘉峪关因第十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热闹起来。这场走过13年、迎来十届的影像盛会,今年最亮眼的主角,是扛起镜头的本土青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秋风掠过河西走廊,长城尽头的嘉峪关因第十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热闹起来。这场走过13年、迎来十届的影像盛会,今年最亮眼的主角,是扛起镜头的本土青年。

影展电影海报吸引当地青年驻足欣赏。主办方供图

本届电影周以短片展映为核心,上百部全球短片里,《定城砖》《守望·嘉峪关》两部本土青年作品“圈粉”无数。《定城砖》绕开“定城砖被盗”的悬疑,聚焦市民或焦急或漠然的百态;《守望·嘉峪关》则用纪实镜头,定格长城轮廓与风沙中普通人的日常。

“以前觉得电影是外地导演的事,直到站在镜头前才发现,家乡的街巷城墙都是故事!”参与拍摄的嘉峪关青年张晓燕的话,说出了不少本土创作者的心声——他们正努力“夺回”叙事主动权,让嘉峪关从“风景”变成“会说话”的影像现场。

电影周的热度,不止在银幕上,更在青年中间。大学生燕妮看完短片直呼“刷新认知”:“以前在嘉峪关只看商业大片,现在才知道电影能这么小、这么贴生活!”酒泉钢铁职业技术学校的赵婉婷,以志愿者身份把电影“搬”到家门口:“累但值!终于不是隔着屏幕看电影,而是能为它搭把手。”从观众到志愿者,再到和创作者聊影像、谈想法,越来越多本地青年,被点燃了用镜头记录生活的热情。

电影名家分享交流。主办方供图

为了让青年创作者少走弯路,组委会首次把产业沙龙搬进嘉峪关,青年导演和发行方、资方面对面聊市场;城墙下的露天放映,风里都飘着影像讨论的热度;“大师讲堂”上,导演陆川一句“技术在变,打动人心的永远是真实生命经验”,让台下青年颇有感触。这种“接地气”的行业对话,既打通了从创作到传播的通道,也让青年早早摸清职业路径;既能守住艺术初心,也懂得怎么让作品被更多人看见。

如今的嘉峪关,早已不只是影像的“取景地”,更是和影像双向成长的文化场域——电影人在这里找灵感,青年从影像里看见家乡新可能,就连城市的公共空间,也因露天放映变得更有活力。在相关人士看来,要让这份影像活力长久下去,光靠一年一度的电影周不够,还需要完善的培育链条、持续的创作资助,以及给青年创作者的长期孵化机制,把“一时闪光”变成“日常创作”。

影视从业人员分享创作体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马富春/摄

电影周闭幕夜像一场特别的“青春毕业礼”,获奖导演、志愿者同台,有人在朋友圈写下:“以前觉得电影节很远,现在它和我的青春绑在了一起。”

“这场电影周不是终点,而是嘉峪关本土青年拿起镜头、书写家乡与青春的新起点,我们要汇聚这份青春力量,让更多的人看见嘉峪关,建功嘉峪关。”团嘉峪关市委负责人表示。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