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档五部票房惨案,宋佳独占两席,黄渤新片亏亿沦笑柄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19:54 2

摘要:本以为是揣着钱包去赴一场光影盛宴,结果感觉像是花钱上了一堂代价不菲的催眠课,灯光亮起的那一刻,周围观众脸上那“我是谁,我在哪,我看了个啥”的表情,比电影本身精彩多了。

本以为是揣着钱包去赴一场光影盛宴,结果感觉像是花钱上了一堂代价不菲的催眠课,灯光亮起的那一刻,周围观众脸上那“我是谁,我在哪,我看了个啥”的表情,比电影本身精彩多了。

这真不是开玩笑,近期的电影市场,尤其是被寄予厚望的黄金档期,简直上演了一出大型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海报上那些名字,黄渤、邓超、雷佳音、宋佳,随便拎出一个都是能撑起一部戏的角儿,可当他们扎堆出现时,产生的化学反应却不是王炸,而是一串闷雷,响声大,雨点小,甚至连响声都透着一股子尴尬。这到底是观众的口味一夜之间变得刁钻了,还是我们的电影制作,不知不觉间走进了几个死胡同,被某些看不见的“魔咒”给牢牢困住了?

第一个魔咒,就是明星光环的“失效结界”。过去,电影圈里流传着一个屡试不爽的财富密码:找个影帝,再配个流量明星,票房基本就稳了。可如今,这套玩法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就拿黄渤来说,他那张脸就是国民喜剧的通行证,可即便如此,当他出现在一部剧本悬浮、逻辑感人的电影里时,也成了神仙难救。比如前段时间那部主打沈腾客串的喜剧《超能一家人》,观众冲着开心麻花和沈腾的名头去的,结果发现电影本身质量堪忧,黄渤在其中也未能挽回颓势。

这事儿真不能怪演员,就好比你给了米其林大厨一堆烂菜叶子,你还能指望他给你做出一道佛跳墙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演员的表演再精湛,也得建立在扎实的故事和人物之上。当剧本里的小人物励志故事,脱离了现实的土壤,强行灌输乐观主义,人物的喜怒哀乐都像是在无病呻吟时,观众看到的就不是共鸣,而是隔阂。那高达数亿的投资打了水漂,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同样,把邓超、雷佳音这样的实力派凑在一起,本该是火花四溅,结果却可能因为一个陈旧的故事内核,让整部电影看起来像十年前的产物。观众早就过了那个“看脸下菜”的阶段了,演员的名气现在顶多算是一块敲门砖,门里的风景好不好看,还得靠故事本身说话。

如果说堆砌明星是第一道失灵的魔咒,那么第二道,就是对宏大叙事的“审美疲劳”。观众走进影院,不是来被“上课”的。筹备多年的《志愿军:雄兵出击》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这部电影的制作水准、战争场面的调度,无疑是国内顶尖的,每一帧画面都透着“我很贵,我很用心”。可为什么它的市场反响,却远没有达到《长津湖》那样的现象级高度?问题就出在,它太想“讲道理”了。

当一部电影的首要任务,从“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了“传递一个宏伟正确的价值”时,它就很容易失去与普通观众的情感连接。电影开篇的文戏交锋确实精彩,那种不动声色的博弈让人看得过瘾。但随着剧情展开,人物逐渐沦为推动历史进程的符号,他们的个体情感和挣扎被宏大的叙事所淹没。观众渴望在战争的残酷中看到人性的光辉,看到战士们除了勇敢之外的恐惧、思念和脆弱,因为这些细节才让英雄的形象变得立体可感。传播学里有个概念叫“共情疲劳”,意思是当一个人长期被同类型、高强度的情感信息冲击后,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麻木和疏离感。近年来,主旋律大片一部接一部,观众的情感阈值已经被提得很高了。再用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套路,就很难再激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波澜。像宋佳这样优秀的演员,在其中尽力地完成了自己的角色,但在一个整体缺乏细腻情感描摹的故事里,她的表演空间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最终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一道魔咒,可能也是最致命的,那就是部分创作者的“自我陶醉”,忘了电影首先是拍给观众看的。导演麦浚龙那部传说中的《风林火山》,从立项到上映,吊足了观众胃口,集结了金城武、梁家辉、刘青云、古天乐等一众顶级卡司。可影片真正面世后,口碑却严重两极分化。很多观众走出影院的感受是“看不懂”。据说影片因为种种原因被大幅删减,导致叙事支离破碎,人物行为动机成谜。观众全程都在费力地拼接线索,试图理解导演的意图,这观影体验就像是在参加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极其痛苦。艺术探索和个人风格的表达当然值得鼓励,但商业电影的根本属性是沟通。当导演的个人化语言完全超越了大众的接受范围,把一部本该是视听享受的作品,变成了一个需要“解读”的艺术谜题时,就等于主动切断了与绝大多数观众的连接。

这就像一位画家,画了一幅他自认为惊世骇俗的抽象画,却不给任何说明,然后指责观众没有艺术细胞,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在这类项目中,演员往往是最无力的。宋佳近几年的作品,如《鹦鹉杀》、《涉过愤怒的海》,都展现了她极高的表演水准和挑战不同角色的勇气,但这些影片要么题材小众,要么风格过于凌厉,导致票房表现平平。她仿佛成了一个符号,代表着那些有演技、有追求,却始终在商业爆款门外徘徊的实力派演员的普遍困境。

说到底,近期电影市场的这些“票房惨案”,并非偶然,而是市场规律的一次集中体现。根据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的数据显示,“思想深刻”和“故事精彩”常年是观众评价一部电影好坏的最核心标准。这意味着,观众用脚投票的时代已经彻底到来,任何试图走捷径、靠公式、玩概念的投机行为,都将面临市场的严酷审判。

来源:吉棠说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