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有兰西雅,她之前在《向阳・花》里就演聋人,这次还是这个设定,本来想会不会演得重复,但后来发现她这次的角色更有生活气。
国庆档电影里,10 月 4 日才上映的《震耳欲聋》挺黑马的,开分 7.6 直接拿了第一。
但我看完心里挺复杂的,不是单纯觉得好或不好,今天就好好聊聊这部片。
看《震耳欲聋》时,我总觉得在哪见过类似的桥段。
比如反派王砚辉,之前在《我不是药神》里就演反派,这次出场我还愣了一下。
还有兰西雅,她之前在《向阳・花》里就演聋人,这次还是这个设定,本来想会不会演得重复,但后来发现她这次的角色更有生活气。
另外,这电影的镜头特别直白,情绪给得特别足,一看就是想让观众快速入戏。
说实话,这风格有点像短视频,可能导演知道现在年轻人都习惯刷手机,看不了太绕的剧情。
这种做法能理解,毕竟要贴合观众习惯,但偶尔也会觉得,少了点电影该有的细腻感,好像所有情绪都被直接推到你面前。
不过《震耳欲聋》有个地方做得特别好,就是它没把聋人角色写成 “只会让人同情的可怜人”。
以前看很多电影,残障角色要么善良得像圣人,要么惨得让人心疼,总觉得不真实。
但这部片里的聋人,跟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没两样。
比如吴阿姨,被骗后想不开要自杀,她对着邻居打手语说 “我只是想戴金镯子,有错吗”。
还有小卖部老板马叔,因为怕耳聋遗传给孩子,一辈子没结婚,被骗是想攒钱找个好点的养老院,就怕 “一个人死在家里”。
老实讲,看到这些情节我挺触动的,他们不是没有欲望的 “好人模板”,就是想过好一点的生活,这种真实感比刻意的同情更打动人。
这里还得提一下 “CODA”,就是聋人父母的健听孩子。
之前看《健听女孩》时知道这个词,这次电影里的金松峰和李淇都是 CODA。
他们既懂聋人的圈子规则,又能跟健全人交流,这种身份让他们的行为更有说服力,也为后面的剧情埋了伏笔。
电影里金松峰的诈骗手段,说真的,太会抓聋人的弱点了。
他知道聋人社群比较封闭,只信熟人,还笃信 “眼见为实”,就把自己包装成 “做慈善的金总”,又是成立听障儿童基金,又是开手语直播讲反诈、讲养老。
等大家都信任他了,他就开始推 “低风险高回报” 的理财,还说没钱可以用房本抵押,“房子还是你的,回本了再赎回来”。
很多聋人因为没怎么读过书,连合同都看不懂,就凭着对金总的信任签了字,最后房子被收走才知道被骗。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事儿不是电影编的,现实里真有类似的。
比如 2018 年的 “龙盈” 诈骗案,骗子也是用 “帮聋人创业”“高返利” 当噱头,承诺投 5000 块一周能赚 1781 块。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陷阱,但还是有 3 万多聋人被骗,涉案金额快 6 个亿。
而且那个骗子也是聋人,还拿过 “爱心企业家” 的称号,就是利用 “自己人不骗自己人” 的心理,把大家拉进了坑。
最无奈的是,这些人被骗后还没处维权。
全国有 2780 万听障人士,但专职的手语律师没几个。
他们听不见也说不清楚,就算想报警,连跟警察沟通都难,有时候还会被催收的人恐吓,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没了。
电影里的律师李淇,一开始真的让人有点反感。
他也是 CODA,小时候因为父母是聋人,在学校总被欺负,还被要求上台讲《我的聋人父母》凑捐款,所以他一直想逃离聋人的圈子。
成年后他开了个小律所,基本没接过正经案子,为了赚钱,还总去讨好那些跟底层工人闹纠纷的黑心老板,点头哈腰的样子特别刺眼。
后来聋人女孩张小蕊找他帮忙,他连案子都没问清楚就拒绝,还说 “我一小时两千”。
说实话,一开始我挺不喜欢他的,觉得他太唯利是图了。
但后来想想,他也有自己的难处,从小被歧视,想靠钱证明自己、摆脱过去,这种心态也能理解。
不过他后来能醒悟,愿意放下眼前的利益帮聋人维权,这点还是挺让人佩服的。
毕竟不是谁都能跳出自己的执念,去帮那些曾经想逃离的群体。
看完《震耳欲聋》,我之前的复杂感受慢慢有了答案。
这部片不只是讲一个反诈故事,更像是在问我们每个人,当身边的弱势群体需要帮助时,我们是不是也像 “听不见” 一样?
比如看到有人遇到困难,会不会因为怕麻烦就躲开?其实不用做多大的事,至少别装聋作哑,多听听别人的声音。
一个人的力量可能有限,但如果大家都愿意多留意一点,那些微小的诉求就不会没人管。
总的来说,这部片虽然有缺点,但能让我们关注到听障群体的困境,还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已经很有意义了。
来源:游史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