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凝土乌托邦》在戛纳走红毯那天,朋友圈刷到的不是明星艳压,而是两张预算表:左边CJ ENM给这部灾难题材开了120亿韩元,右边国内某头部公司刚毙掉一个同题材项目,理由是“回收周期超三年”。
《混凝土乌托邦》在戛纳走红毯那天,朋友圈刷到的不是明星艳压,而是两张预算表:左边CJ ENM给这部灾难题材开了120亿韩元,右边国内某头部公司刚毙掉一个同题材项目,理由是“回收周期超三年”。
屏幕这端,有人叹气,“韩国又赌赢了”;屏幕那端,制片主任默默把Excel改成绿色,表示“已终止”。
一条红毯,隔着两套账本,也隔着两种对“风险”的理解。
韩国人的胆子不是天生大,是算得细。
他们把电影当长期理财:票房只是首付,OTT、周边、密室、主题乐园算分期回款。
《寄生虫》拿奥斯卡后,MBK资本立马把苏州阳澄半岛的旧乐园改成“基泽家地下室”沉浸式密室,五一三天门票抵得上过去半年。
观众排队体验“爬出半地下室”时,没人觉得被收割,反而发朋友圈“终于闻得到资本家的味道”。
情绪变现,韩国人玩得溜,也玩得慢——平均七年才回本,可一旦回本,就是复利滚雪球。
中国老板不是不懂复利,是等不起。
三年前,某现实题材剧本在平台内部评估会上被一句“没有爽点”直接否掉;今年同一项目改名《欢迎来龙餐馆》,被文牧野带到戛纳主竞赛,买家出价翻十倍。
时间差背后,是“快”字诀的反噬:平台要三年ROI,编剧只能加飞页,导演连夜改爽点,最后成片像加了过量味精的汤,喝一口就渴。
国家电影局去年把“不得强制干预创作”写进细则,算是给锅边减了把火,但真正的火候在资本心里——阿里和博纳搞了个“中国故事基金”,第一炮《长安三万里》海外卖五千万美元,靠的竟是“不催更”。
片方说“磨了四年,中间差点解散”,结果唐诗一出口,老外跟着背,票房比国内还高。
慢下来,反而快了。
技术账更扎心。
韩国Macrograph给《胜利号》做特效,顺手把自家外包做成出口生意,一年2.3亿美元;中国同行只有1.2亿,差距看似一倍,实则一条产业链——韩国高校80%课程直接对接企业,学生进组就是上手焊模型;中国北电去年才给导演系加了一门“制片人沟通课”,结课作业是“如何优雅地拒绝甲方改剧本”。
一边是毕业即上线,一边是毕业即“再等等”,等的不是机会,是甲方下班。
观众反馈的差距更隐秘。
NAVER上,一部片子收两万三千条吐槽,平台把高频词做成云图推给片方,第二天就能改台词重录;猫眼这边,六千条评论里一半是水军,剩下一半“女主发型出戏”被剪进预告当彩蛋,观众以为被看见,其实被算法糊弄。
韩国观众骂完真改,中国观众骂完买下一部票,循环得心甘情愿,也怪不了谁。
最难受的是海外发行。
CJ娱乐自己养了一条覆盖42国的院线渠道,中国电影出去还得靠中间商,30%分账能拿回来算烧高香。
《封神》三部曲咬牙自建渠道,先花1.2亿海外版权预售铺路,等于把“后期”前置成“前期”,赌的是五年后观众还认神仙打架。
乌尔善说“就当拍中国版指环王”,一句话把慢投资、慢创作、慢回收全打包,听起来像吹牛,细想却是唯一解法——既然等不起三年,干脆把项目拉到五年,用时间换空间,用空间换渠道。
红毯尽头,没人记得谁穿了高定,只记得哪部电影让投资人睡得着。
韩国人的乌托邦是混凝土浇的,中国人的乌托邦是封神台搭的,材料不同,算盘却越来越像:先让创作者吃饱,再让观众叫好,最后让资本愿意等。
等得久一点,地下室也能开出花;等不及,再好的苗也烂在地里。
电影这事,说到底,是和时间谈恋爱,谁先翻脸,谁就输。
来源:诗意宇宙GFDr5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