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美援朝史诗电影《志愿军》系列三部曲,从《志愿军:雄兵出击》《志愿军:存亡之战》到收官之作《志愿军:浴血和平》,以宏阔而立体的叙事格局,全面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两年零九个月的壮烈历程。该系列将人物命运融入历史浪潮,既刻画前线军民的英勇事迹,也呈现高层领导的战略决
作者:尹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抗美援朝史诗电影《志愿军》系列三部曲,从《志愿军:雄兵出击》《志愿军:存亡之战》到收官之作《志愿军:浴血和平》,以宏阔而立体的叙事格局,全面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两年零九个月的壮烈历程。该系列将人物命运融入历史浪潮,既刻画前线军民的英勇事迹,也呈现高层领导的战略决策,并结合国际背景与重大战役,多维度还原历史真实。以“和平”作为终章主题,《志愿军:浴血和平》聚焦“边谈边打”的复杂阶段,通过志愿军指战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动人故事,一方面彰显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立自强的精神意志,另一方面也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正义、渴望和平的文化基因,从而升华了战争与和平的深刻主题。
创作者以李默尹、李想、李晓所代表的“革命家庭”作为参与者与见证者,贯穿整个系列。《志愿军:浴血和平》开篇,父亲与兄长在战场上英勇牺牲,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残酷性。亲人的离去,激发李晓与众多战士更为强烈的斗志。他们将个人的悲恸化为无畏的勇气,为战友、为家人,也为捍卫正义与尊严的崇高信念而战。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军事优势后,以对历史负责、对和平负责的姿态,毅然坐上谈判桌。影片将叙事焦点对准负责谈判保卫工作的中立区中方军事警察,展现他们在维护和平的进程中所彰显的极大克制与牺牲精神。姚庆祥恪守“不开第一枪”的原则,最终以生命践行了中国军人对和平的庄严承诺。林月明鞠躬尽瘁,将全部热血倾注于和平事业。她一次次用石块摆出巨大的“和平鸽”,意象强烈而震撼,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深切渴望、对正义的不懈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
电影在表现谈判过程时,通过历史故事深刻揭示“和平不仅是在谈判桌上谈出来的,更是在战场上用鲜血与牺牲打出来的”的道理。影片将观众熟悉的上甘岭战役置于“边谈边打”的历史背景下讲述。战斗英雄黄继光、民间司机赵安南、志愿军战士孙醒在不同战场上的壮烈牺牲,生动诠释了斗争与和平、实力与谈判、牺牲与胜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些情节、场面与细节的呈现,雄浑悲壮、可歌可泣,以血与火的硝烟、生与死的激荡,共同谱写了一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人民英雄史诗。
影片参考大量历史文献,高度还原了板门店谈判的真实空间环境,细致呈现了多次谈判过程。一文一武、“边谈边打”的两个战场,彼此推动、相互影响,立体地构筑出抗美援朝的历史图景,也形成人物命运与时代格局交织的叙事张力。谈判桌上的停战协议与战场官兵的停战倒计时,以蒙太奇方式交叠呈现,将战争与和平的主题表达得悲喜交织、意味深长。这种以人性化的叙事赢得更广泛的国际共鸣,从而提升中国故事在全球影像格局中的影响力的叙事模式,正是未来中国历史题材创作可借鉴的方向。
历经三年血与火的洗礼,李晓和战友们终于回到祖国。影片中,“保家”与“卫国”的主题,在“回家”这一刻完成了情感的同构。尽管李晓的家已不再完整,父亲和兄长都长眠于异国他乡,但他们的牺牲,换来了千万家庭的灯火可亲、团圆无恙。影片结尾,通过老年李晓的视角,观众见证了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场景。这一极具仪式感的处理,既是对志愿军将士的崇高致敬,也是“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的坚定誓言:中国人从不好战,但也从不畏战;保家与卫国,在中国人心中从来血肉相连、意志相通。在这一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英雄气概,与“安得壮士挽天河,洗尽甲兵长不用”的和平向往交融,共同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爱国精神的主旋律。这正是《志愿军》三部曲所传递的深沉而坚定的中国之声。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8日 07版)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