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志愿军3》开局单日票房破9000万,但此后连续五天日均暴跌数百万,第六天直接被檀健次主演的《震耳欲聋》反超。 这种高开低走的曲线,让业内大跌眼镜。
国庆档第一天还稳坐票房冠军宝座的《志愿军3》,五天后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檀健次新片逆袭。 陈凯歌的15亿投资恐血本无归。
《志愿军3》开局单日票房破9000万,但此后连续五天日均暴跌数百万,第六天直接被檀健次主演的《震耳欲聋》反超。 这种高开低走的曲线,让业内大跌眼镜。
对比前作,《志愿军2》总票房超12亿,而第三部预测票房仅6亿,直接缩水6亿。 整个“志愿军三部曲”总成本高达15亿,按照票房分账比例,需40亿才能回本,如今总票房仅26.6亿,堪称中国影史最惨烈扑街案例之一。
尽管《志愿军3》豆瓣评分7.3分,被观众评为“三部曲最佳”,但票房却创系列新低。 这种悖论的根源,在于陈凯歌的“家族化创作”引发舆论反噬。
戏里戏外,陈凯歌一家“包场”制作:陈凯歌自编自导,妻子陈红任出品人,儿子陈飞宇成为“隐形男主角”。 观众吐槽:“杨根思等英雄几笔带过,陈飞宇演的新兵比战神还能打,历史片成了家族秀。 ” 甚至影片海报因“小丑造型”被骂“宣发没脑子”。
今年国庆档的冷清加剧了《志愿军3》的困境。 13部新片扎堆上映,但整体大盘低迷,上午场上座率不足10%,连影院爆米花销量都跌了三成。
对比2021年《长津湖》单日破4亿的盛况,2025年国庆档冠军《志愿军3》上映两天累计仅5500万,不及前者的零头。
其他影片同样惨淡:古天乐主演的《风林火山》耗资4.5亿,上映9小时票房仅649万;黄渤的《浪浪人生》出现排片与票房倒挂,2亿成本恐难收回。
陈凯歌的创作轨迹一直充满矛盾。 1984年《黄土地》一举成名,1993年《霸王别姬》斩获戛纳金棕榈奖,成为华语电影巅峰。
但此后《无极》《道士下山》等作品屡遭滑铁卢,甚至被质疑“《霸王别姬》是否真是他拍的”。
他曾尝试转型,如《妖猫传》中将日本和尚空海的基友改为白居易,被指“为票房妥协”。 而《志愿军》系列的票房溃败,再次暴露其艺术追求与市场接受的割裂。
当《志愿军3》节节败退时,9月18日上映的《731》反而在国庆档后期反超,累计票房冲破16亿。 其成功关键在于精准抓住下沉市场,四线城市票房占比高达35.6%,远高于其他影片。
这印证了今年国庆档的新趋势:“口碑与分众市场”取代“大导演+大制作”成为票房王道。 正如业内人士警告:“如果还抱着‘档期躺赢’的旧思维,下一个崩盘的可能是春节档。 ”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