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闽人智慧”系列人文微纪录片《智在匠心》第一季甫一播出,便引来如潮好评。2025年9月,《智在匠心》第二季再度与观众相逢。新一季延续了首季的创作理念与美学追求,以凝练深情的叙事笔触和厚重绵长的文化观照,引领人们深入理解福建的人文景观。该片探访十位非
2023年,“闽人智慧”系列人文微纪录片《智在匠心》第一季甫一播出,便引来如潮好评。2025年9月,《智在匠心》第二季再度与观众相逢。新一季延续了首季的创作理念与美学追求,以凝练深情的叙事笔触和厚重绵长的文化观照,引领人们深入理解福建的人文景观。该片探访十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系统呈现寿山石雕、长泰古琴制作、厦门珠绣、泉州花灯、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等多项技艺,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熠熠生辉的匠人精神与闽人智慧。作品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文化长卷,让我们听见技艺的低语,触到文化的脉搏。
《智在匠心》第二季在视觉呈现上保持了高水准的影像追求。影片通过微观与宏观视角的交织,构建出兼具审美追求与文化氛围的叙事场域。在微观层面,创作团队大量运用微距与探针镜头,让观众用近乎“触摸”的感官体验,去感受工艺的精微。在考究的光影下,无论是惠安石雕“沉花”技法中翻转而不断的叶片,还是漳州木偶头雕刻时手腕控制的微妙弧度,抑或是泉州李尧宝刻纸对刻刀百分百垂直的要求,这些决定品质的精微细节,都被镜头清晰而富有美感地呈现在眼前。纪录片时常将器物置于棚拍环境中,引导观众聚焦其本身的造型、线条与材质之美,呈现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在宏观层面,该片则注重将技艺置于其所属的文化与自然环境中。航拍镜头下,寿山村的青山绿水、泉州的闽南古厝、晋江与宁德的浩瀚海疆等“在地”的风土人情,不仅点明了非遗与福建这片土地的紧密联系,更呼应了“道法自然”的东方智慧。这种时而聚焦于毫厘,时而放眼于山海,时而在真实场域中,时而在纯净背景下的镜头调度,共同构成了一场视觉的“多重奏”,为观众创造了丰富的观感层次。
《智在匠心》第二季所展现的十种技艺,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对自然材质深刻洞察、顺势而为,即在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以人的巧思,激发材质本身的潜能。寿山石雕匠人郑幼林将这种智慧阐释得淋漓尽致。面对色彩斑斓、内部结构复杂的寿山石,他认为“相石”是第一要务。在动手之前,必须预判色彩的走向、色层的厚度。这种预判,是基于无数次实践积累的对材质规律的深度洞悉。创作过程因此成为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人的“巧”,始终围绕着石的“美”来展开,最终实现“材有美”与“工有巧”的完美融合。
非遗传承不仅关乎技艺延续,更是一种文化使命的担当。《智在匠心》第二季将个人选择、家族传统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展现传承者“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持守,凸显技艺背后的文化情怀与社会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蔡志强,初始的创新动力源于减轻母亲劳作的孝心。其后,他通过技术改良与生产流程优化,推动产品种类扩展与工艺提升,让蔡家鼓从十三个品种发展到三十几个品种,并最终立下“希望我们的鼓响遍全世界”的宏愿。他的故事展现了个体情感如何升华为家族荣誉,并最终汇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
《智在匠心》第二季用平凡匠人朴实而充满哲理的话语,讲述着他们与手艺相濡以沫的一生。该片通过对人真诚的观照与深刻的理解,打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精神世界,让观众穿透繁复的工序,触摸到非遗传承中最为宝贵的精神内核。它不仅是对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系统梳理与艺术呈现,更是对“何为匠心”这一话题的具象阐释。
来源:综艺少女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