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6年,她出生于台湾一个普通家庭,原名林立慧。父亲是做办公室行政的,母亲是家庭主妇。家境贫寒,成为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小时候家里穷,爸妈唯一的教养方式就是打骂。”她在后来的采访中轻描淡写,但那背后是多少个躲在角落偷偷哭泣的夜晚。
9月26日,舒淇凭借执导的第一部长片《女孩》在第三十届釜山电影节拿到最佳导演奖。此前,《女孩》还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这部电影里面藏着的是舒淇那颗破碎的心,像许多东亚女孩儿一样,即便到了四十多岁,每每想起也会默默流泪的那份走不出来的伤心。
舒淇儿时的经历,或许是理解这部电影的一把钥匙。
1976年,她出生于台湾一个普通家庭,原名林立慧。父亲是做办公室行政的,母亲是家庭主妇。家境贫寒,成为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小时候家里穷,爸妈唯一的教养方式就是打骂。”她在后来的采访中轻描淡写,但那背后是多少个躲在角落偷偷哭泣的夜晚。
贫穷与暴力,构成了她童年世界的全部色彩。她曾回忆,自己常常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被母亲追着打,满街跑。最严重的时候,她甚至需要躲到亲戚家避难。那个渴望被爱的小女孩,在棍棒下学会了坚强,也学会了沉默。
16岁那年,她做出了逃离的决定。她离开了那个充满打骂的家,开始自己谋生。年少离家,她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只能凭着青春的面容和姣好的身材做起了模特。那时候的她,不会想到这条路将把她带向何方。
1995年,19岁的她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被导演王晶看中,前往香港发展。也就是那时,她将原名林立慧改为“舒淇”,渴望一个全新的开始。然而,初到香港的她不会粤语,没有朋友,住在狭小的房间里,对未来既期待又惶恐。
她接拍了一些后来引起争议的电影,这些作品让她一举成名,却也像一道无形的枷锁,长久地束缚着她的演艺生涯。当她凭借《色情男女》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时,她在台上泪流满面:“我很想成为张曼玉那样的演员,可我知道我走的路和她完全不同。”
成功并没有洗刷掉过往的印记。当她回到家乡,那些非议和指责依然如影随形。亲戚们指责她“丢了家族的脸”,母亲多年不愿看她演的电影。
后来,舒淇不断尝试各种角色,拓宽作为演员的边界。从《千禧曼波》《玻璃之城》《非诚勿扰》《最好的时光》,再到《刺客聂隐娘》......舒淇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慢慢撕掉了“花瓶”的标签。但是那个从台湾小镇出走的女孩,在光鲜亮丽的娱乐圈里,内心始终有一块无法愈合的伤口。
许多年后,已经贵为国际影后的舒淇在采访中坦言:“我从来没有把那些事情(早年经历)抹去,毕竟那是自己的一部分。我会把它们放在心底,不去触碰。”
直到她拿起了导筒。
《女孩》讲述了一个11岁女孩在母亲离家出走后,与年轻父亲相依为命的故事。影片中那些细腻的情感、那些无声的伤痛,何尝不是舒淇对自己童年的一种艺术映射?那个在镜头后引导着小演员演绎破碎与坚强的舒淇,何尝不是在回望那个曾经被伤害、却依然倔强成长的自己?
从被打的女孩,到打拼的少女,再到打磨作品的女性导演,舒淇走过的路,是一条东亚女性用坚韧书写自我救赎的路。
如今,站在最佳导演领奖台上的舒淇,终于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讲述那些深藏在心底的故事。那些曾经让她默默流泪的伤痛,如今化作了镜头下流淌的诗意。
也许,对舒淇而言,导演《女孩》不是为了控诉,而是为了与过去的自己和解——那个躲在角落哭泣的小女孩,终于被现在的自己温柔拥抱。
来源:孙琬童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