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耳欲聋》的叩问:沉默从未失语,正义终将回响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6 10:10 2

摘要:当法槌重重落下,“我们赢了”的手语让沉默的世界不再沉重。《震耳欲聋》用最安静的表达,完成了最有力的呐喊。这部取材于手语律师张琪真实从业经历的影片,以聋人群体房产诈骗案为切口,撕开了司法系统与边缘群体间的沟通裂缝,让观众在沉默中听见被忽视的权利诉求。

当法槌重重落下,“我们赢了”的手语让沉默的世界不再沉重。《震耳欲聋》用最安静的表达,完成了最有力的呐喊。这部取材于手语律师张琪真实从业经历的影片,以聋人群体房产诈骗案为切口,撕开了司法系统与边缘群体间的沟通裂缝,让观众在沉默中听见被忽视的权利诉求。

电影的核心很明确:为听见发声。因为只有发声,才有可能被听见。导演将"无声"转化为最尖锐的叙事武器,通过精准的视听语言重构感知边界:街头喧嚣与哑巴楼的寂静骤然切换,带观众亲历听觉被剥夺的恐慌感。法庭上,镜头在法官的皱眉与聋人原告的摸耳动作间往复,当李淇(檀健次 饰)用“手指数字+概念手势”的复合表达翻译"民法典第148条"时,抽象的法条被赋予视觉生命力。

在角色塑造方面,电影打破了“神化律师”的叙事套路。李淇是一个CODA(聋人父母的健听子女)律师,出身聋人家庭却十分抗拒身份认同。他的人生就像在抽英雄卡,在老马(潘斌龙 饰)把“宋江卡”递到他手里的时候,他还是马料巷里拼命挣扎的地摊儿律师。“为了吃饭就可以骗人么?”张小蕊事件助他融入名利场,却始终是个逢场作戏的小跟班。在哑巴楼集体被骗,老马终于帮李淇抽到了“武松卡”,在专业主义和道德良知的博弈中,实现身份撕裂的转变。面对阶层压迫的残酷,聋人受害者们无声的求助让李淇顿悟——坚定不移的为公平正义发声。

张小蕊是继《向阳花》之后,兰西雅饰演的第二个聋人少女,她用激动时发白的指尖、绝望时下垂的手势,将无助与坚韧藏进肢体细节,比任何台词都更具情感穿透力。潘斌龙饰演的老马和李淇“不是父子胜似父子”,他抱着音响享受第一次听见这个世界,“只是想找一个好点的养老院不想一个人死在家里”瞬间击穿观众的心理防线。迟蓬饰演的吴阿姨用壮烈的自杀“谢罪”,深入人心,32楼那个手镯也成为李淇永远的痛。李菁菁饰演的潘阿姨亲眼目睹儿子被泼硫酸,没有一滴眼泪是机械的,将无助表现的层次分明。

影片中经常出现的台阶上上对下、仰拍的镜头暗示了不同的“权力”关系。当李淇纸醉金迷时,哑巴楼大院里的人们正在被逐一赶出家门,割裂与不公历历在目。沉重叙事的同时,电影也在适当处增添了喜剧成分,比如32楼的金马桶、巴黎水和马料巷的生存艰难状形成浓烈对比。这种悲喜交加的叙事节奏更贴近生活,就是即使在最难的时刻,依然会有寻找希望的勇气。

作为国内首部聚焦聋人群体反诈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震耳欲聋》的现实重量,源于对“双重压迫”困境的精准捕捉。聋人群体因文化程度低、信息渠道闭塞成为诈骗高危人群,却又因“合同系本人签署”被司法系统忽视的认知局限,陷入“制度性漠视"的处境,这些都在案件的时间轴上得到清晰的呈现。

据统计,中国现有手语律师不到百人,需要服务的听力残疾人高达2000多万。当片尾李淇用手语喊出"法律应该看见听不见的人"时,就是无声的呐喊也可以震耳欲聋的具象化表达。

弱肉强食的社会,也能实现公平正义。那些被遗忘的静音的灵魂不应该保持沉默,正如事件原型张琪律师所言,每个胜诉案件都是一块砖,而《震耳欲聋》的价值,就是让更多人听见砌墙的声响,懂得沉默从未失语,正义终将回响。

文 | 陈琼小语

来源:月影星辰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