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731》这电影热度特别高,公映前猫眼“想看”人数就破了700万,算是断档领先的水平,公映当天票房直接冲过3亿,还拿了中国电影单片单日总场次、首映日总场次双榜冠军。
最近《731》这电影热度特别高,公映前猫眼“想看”人数就破了700万,算是断档领先的水平,公映当天票房直接冲过3亿,还拿了中国电影单片单日总场次、首映日总场次双榜冠军。
但火归火,网上的声音却分成了两半,有人把它夸上天,说这电影一上映就是“时代意义的精神唤醒”,也有人把它贬得不行,说这么好的题材被浪费了,本来该有惊喜结果拍得平平淡淡。
导演赵林山好像早就知道观众会有意见,居然在片尾加了句自嘲,“你的故事讲得太差了!”老实讲,这句话一出来,我身边不少观众都笑了,不是觉得好玩,是觉得“这话算说到心坎里了”。
电影把故事放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地点是哈尔滨平房区,这里就是当年731部队的老巢。
731部队对外叫“防疫给水部队”,听着像搞卫生的,其实是日本关东军专门搞细菌战的地方,抓了中国人、苏联人、蒙古人当实验品,这些人被叫做“马路大”,日语里是“圆木”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没把人当人看,当成能随便拆、随便烧的木头。
电影里姜武演的王永章,就是个普通小贩,没招谁没惹谁,被日军强行抓进了“特设监狱”。
这电影其实更像个逃狱片,主线就是王永章从一开始怕得要死,到后来想通了,带着狱友琢磨着怎么逃出去,“能不能逃成”成了全片最大的悬念。
有人说要是把片名改成《逃出731》,可能更贴切,我觉得这话没毛病,毕竟逃狱的戏份占了不少。
但光看电影里的情节,可能还没完全get到731部队有多残忍。
真实历史里,除了电影演的活体解剖、细菌实验、冻伤测试,他们还搞过“人马血交换注射”,把人的血和马的血混着打,看会出什么事;还拿婴儿做标本,用毒气、火伤折腾人。
带头干这些事的石井四郎,简直是个疯子,他总说“钢铁炮弹杀伤力有限,细菌武器能杀更多人,还不破坏房子”,说白了就是想靠细菌战打赢,称霸东亚。
电影里有个细节我印象特别深,“马路大”没有名字,只有编号。
这意味着他们先被剥夺了“人”的身份,再被剥夺生命,等于被“杀”了两次。
片尾滚动3513名实名遇难者名单的时候,整整滚了三分钟,我盯着那些名字,突然觉得比任何血腥场面都扎心。
最后字幕出来一句“这里,无人生还,若记得,我便活过”,说实话,那一刻我差点掉眼泪,这些人总算没白死,还有人记得他们。
不过电影也没完全回避战后的事,日本投降前,石井四郎怕罪行暴露,让手下杀了所有在押的人,炸了设备,把核心资料带回日本,后来用这些资料跟美军做交易,换了自己免罪。
这事在历史上是真的,1947年美军还跟他签了秘密协议,帮他掩盖罪行。
现在想想,要是当时没人追问,这段历史可能真就被埋了。
虽然这电影的现实意义挺重,能让人想起这段不该忘的历史,但它的问题也确实明显。
首先是风格太乱,本来是讲真实历史的片子,偏偏加了些奇奇怪怪的内容。
比如监狱里突然冒出来“花魁道中”的场景,一个艺伎带着一群人穿得漂漂亮亮走过去,周围都是关押“马路大”的牢房,看着特别违和,我当时就琢磨,导演到底想表达啥?
还有个日本女军官,平时狠得不行,半夜却偷偷跑进监狱,靠在一个孕妇肚子上睡觉,这段完全没说清楚她为啥这么做,看着莫名其妙。
本来想靠这些情节增加点“艺术感”,结果反而让观众出戏了。
还有些超现实的戏,比如石井四郎幻想自己统治世界,王永章想象逃出去后孩子在空中飞,这些场面在现实里根本不可能发生,放在历史题材里,反而削弱了“正视历史”的初衷。
叙事也有点碎,剧情拆成了好多片段,有的地方明显像是被剪了,看得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日军用“只要听话就放你走”骗平民进来,然后做细菌注射实验,本来该好好讲这段有多残忍,结果镜头没停留多久就切走了,感觉导演在“欲言又止”,可能是怕尺度太大,但这样一来,历史的震撼力就弱了。
人物塑造也差点意思,不管是配角还是主角,都有点“工具人”的感觉。
孙茜演的孕妇林素贤,被送上手术台的时候,我还以为要讲她的遭遇,结果镜头突然转到焚尸炉,再出现时她还有口气,就为了说一句“这里无人生还”,说完就死了。
这明显是为了台词硬凑的情节,一点都不真实。
王志文演的杜存山也挺可惜,一开始总说些神秘的话,还养了只耗子,我还期待他能有什么隐藏剧情,结果最后就喊了句自己的名字就下线了。
后来听人说,原来的剧本里杜存山是日本军医,在良心和军国主义之间纠结,这段要是演出来,人物就立住了,可惜公映版给删了,好好的角色变成了“神经质狱友”。
主角王永章的问题也不小,他从“贪生怕死”到“带头逃狱”的转变太快了,观众根本不知道他的勇气从哪来,感觉就是为了剧情需要,到点了就成了英雄。
而且他的“主角光环”太明显,在监狱里很少被日军欺负,还能随便进实验区,甚至能杀掉三个日军,这在真实历史里根本不可能。
本来该靠他让观众共情,结果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能全怪导演。
拍731这种题材,本来就难,拍得太血腥,观众会不舒服,拍得太克制,又怕没冲击力。
导演赵林山是广告出身,可能确实没那么会讲长故事,他的初衷是好的,想借这个片子让更多人记住历史,但能力没跟上,最后成了“意义大于呈现”的片子。
好在除了电影,还有人在一直追问这段历史。
记者南香红花了23年写了本《没有结束的细菌战》,把细菌战受害者的故事记了下来;王选作为受害者亲属,跑了十几年,带着人起诉日本政府,虽然没拿到赔偿,但让更多人知道了真相;还有原731部队成员清水英男,敢站出来作证,说当年的暴行。
这些人比电影更让人敬佩,是他们把被掩盖的历史挖了出来。
要是想更深入了解731的历史,光看《731》可能不够,还可以看看1988年的《黑太阳731》,那部更写实;NHK的纪录片《731部队的真相》也不错,采访了原成员,还放了美军解密文件;央视的10集纪录片《七三一真相》也挺全,能把来龙去脉说清楚。
最后想说,《731》不算一部好电影,但也不是烂到不能看。
它最大的价值,是让731这个话题被更多人关注,毕竟之前很少有商业片敢碰这个题材。
希望以后能有更厉害的导演,把这段历史拍得更好,既能让人记住过去,又能有好的故事和人物,别再留下这么多遗憾。
毕竟历史不该只停留在纪录片里,也该有能让更多人愿意看、看得懂的电影,让那些“马路大”的故事,一直被记得。
来源:梦回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