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题材遇冷?演员阵容竟成《志愿军3》败笔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5 22:29 3

摘要:在《志愿军3:浴血和平》的购票评论中,数据显示约6.95%的观众给出了负面反馈。多数不满集中在影片最后一部的表现上,许多人认为前两部尚可,然而结局部分却令人大失所望。

在《志愿军3:浴血和平》的购票评论中,数据显示约6.95%的观众给出了负面反馈。多数不满集中在影片最后一部的表现上,许多人认为前两部尚可,然而结局部分却令人大失所望。

“志愿军题材”一直被认为是极具影响力的类型,类似“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等主题虽也具爆发力,但由于涉敏,创作难度极高。而“志愿军”拥有大量真实且感人的故事,理论上很难拍得失水准,但这部作品依然难逃被观众批评的命运,问题究竟出在哪?其实演员阵容透露出了不少端倪。

《志愿军3:浴血和平》主演包括张子枫、宋佳、朱亚文和陈飞宇。许多观众冲着“志愿军”来,看到如此组合不禁疑惑,甚至怀疑是否点错了片。导演的儿子陈飞宇是三部曲中唯一全程出演的角色,“孙醒”一角贯穿始终,主角光环明显强化,但影片本该淡化个人英雄主义,更着重群像刻画。

相较前两部,《志愿军1》的主演阵容为唐国强、王砚辉、刘劲、辛柏青、张颂文、黄晓明、陈飞宇;《志愿军2》则有朱一龙、辛柏青、张子枫、朱亚文、陈飞宇。前两部主打硬核战斗型阵容,而第三部主角变为张子枫和宋佳两位女性,这种转变令不少观众疑惑,剧情重心转移到女性角色身上,很多人表示难以理解导演的选择。

对于陈飞宇饰演“孙醒”成为系列主线角色,虽说在影视圈“关系户”并不稀奇,而且孙醒确实是一名战士,有其合理性;但由张子枫饰演的李晓和宋佳饰演的林月明在剧情中的作用却显得弱化。影片中,林月明作为翻译被描绘得几乎举足轻重,仿佛她在场就能稳定全场,实则后续谈判并未因缺席而受影响。导演试图以林月明的“重病”来强化感情深度,却未能让角色真正不可替代,反而让她的“关键作用”模糊不清。

李晓的存在感则主要集中在不停地向他人提及家族的牺牲经历。导演大有可为——用不同方式展现角色的伟大和平凡。但片中却仅仅通过不断提及家庭悲剧来塑造人物,显得单调。李家父兄的壮烈牺牲本身足够动人,导演却没充分利用这些情节推动角色成长,只留下李晓苦苦寻找亲人的线索。

当剧情以李晓和林月明的遭遇作为核心情感线时,影片很难实现广泛共鸣。一个沉浸在家人失落的情绪里,一个长期带病坚持工作,这样的设置并未打动主流观众,反而让故事变得压抑和刻意。

导演似乎希望通过林月明的病弱凸显其敬业精神,但这不免让谈判团显得人力匮乏。林月明明状态不佳,却成为不可或缺的谈判主力。虽然角色被“拔高”,但实际表现却难以服众,反倒是李晓在关键时刻气场更胜一筹,林月明的设定失去了本应有的权威和真实。

影片虽然主题明确——强调和平的来之不易——但叙事过程中却逐渐偏离重心。导演运用了包括牺牲、艰难谈判等元素强化主题,但无论是两位女主角频繁煽情,还是“安全区”挑衅事件,观众都感到沉闷而憋屈。

影片中,孙醒和姚庆祥因遵守“不动枪”规矩却惨遭黑人一枪击毙,我方人员愤怒却只有言语抗议,面对对手出尔反尔依然坚持原则,剧情因此陷入被动。林月明的愤怒也仅仅表现为更加严肃地提出“道歉”要求,最后仍不了了之,谈判场面的气势远不及第一部由张颂文饰演的伍修权。

整体来《志愿军3》的故事核心围绕谈判桌,但主角们在关键时刻缺乏应有的主见和底气。观众之所以纷纷打差评,正是因为影片在表达“为和平而奋斗”的主题时,把人物塑造得不够鲜明,情感推动显得刻意、力量薄弱。

《志愿军3》在制作质量上的基本保障依然存在,只是导演在第三部尝试更深层次表达时,未能实现预期效果。影片与最初设想还是有明显距离,导致呈现的不如人意,这也成为观众差评的主因。

来源:策略喜舞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