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国庆档的电影票房形势,可说是出人意料。起跑阶段,邓超的《刺杀小说家2》和陈凯歌的《志愿军3》预售票房双双破千万,占据了排位表的头两名,怎么看都是稳坐头把交椅的趋势。尤其是邓超,大家都盼着他能“咸鱼翻身”,夺回人气,陈凯歌也被认为很可能凭借执导实力再次称霸。
今年国庆档的电影票房形势,可说是出人意料。起跑阶段,邓超的《刺杀小说家2》和陈凯歌的《志愿军3》预售票房双双破千万,占据了排位表的头两名,怎么看都是稳坐头把交椅的趋势。尤其是邓超,大家都盼着他能“咸鱼翻身”,夺回人气,陈凯歌也被认为很可能凭借执导实力再次称霸。然而,真正的王炸却是“杀”到半路的《震耳欲聋》,轻松碾压强敌,迎来逆袭。不得不说,这场电影票房大戏的反转,比电影剧情还让人惊喜。
《震耳欲聋》的突然崛起,看似偶然,实则背后逻辑清晰。首先,这部电影本身就有天生的“观众缘”。这是国内首部深挖聋人群体反诈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这种类型的电影一出场就自带光环——“首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犯罪题材”等标签直接戳中了观众的兴趣点。剧情更是扎实,讲述了一个聋人家庭背景的律师卷入反诈案件,在知名度和良心的博弈中艰难抉择的故事。结合手语律师张琪的真实经历,这种贴合现实、又带有悬疑色彩的电影,观众能不买账?
当然,除了题材牌,《震耳欲聋》还打了一手流量王牌,檀健次担任主演可不能忽视。他在《猎罪图鉴》系列里积累了不少人气,演技早已被证明能打,既是流量也是实力派。有人说,檀健次是那种“看过演技再粉人”的明星,比起那些光靠脸吃饭的小鲜肉,他身上有一种实实在在的吸引力。而这部电影,从开拍起就话题不断,可见大家对他的期待有多高。
再看数据就更扎心。《震耳欲聋》从9月26日才直奔预售市场,两天票房破2000万。这是什么概念?对比之下,邓超的《刺杀小说家2》和陈凯歌的《志愿军3》,早早抢占赛道,跑了差不多一周,预售票房才刚过1000万,果真是应了那句话:后来者居上。而这个现象也点明了一个残酷真相——市场偏好正在发生变化。仅靠大导演、大制作来吸睛的时代,似乎已经变了味儿。
回头再看邓超和陈凯歌,他们的局面反而有点尴尬。《刺杀小说家》第一部票房口碑不错,但第二部明显是靠情怀续命,是否还能复刻“爆款”模式很难说。而陈凯歌的《志愿军3》,无疑是一项雄心勃勃的历史题材实验,但历史宏大叙事,显然没像首部反诈电影那么“接地气”,对年轻人尤其缺乏吸引力。两部电影目前的市场表现,其实也在提醒观众,甚至是电影人:你必须能打动人心,要么抓题材、要么动情怀,躺在过去的余辉里吃老本显然行不通。
更有趣的是这个成绩对行业的警示。如今,市场越来越细分,观众的眼光也愈发挑剔。大导演不再是“制胜法宝”,小制作也能凭内容和演员实现逆袭。《震耳欲聋》的成功,正是因为它切中了一种兼具社会价值和市场潜力的主题,既能让观众有所思考,又毫不掉队地具备观赏性。而这种“好看又有深度”的作品,恰恰就是中国电影市场最缺的。
所以,大家对这场票房博弈怎么看?是邓超们输给了新人,还是一种新型观影价值观崛起的信号?毕竟,电影市场从来不会等待过去的高光。而我们真正该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那些看似“小成本”的影片,能用真诚和创意,把“大咖们”拍在了沙滩上?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