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10月4日,2025年国庆档电影总票房突破10亿大关。就在众多大片激战时,一匹黑马突然杀出——《震耳欲聋》上映仅2小时票房突破6000万,以仅占10.3%的排片抢占了33.5%的票房占比。
截至10月4日,2025年国庆档电影总票房突破10亿大关。就在众多大片激战时,一匹黑马突然杀出——《震耳欲聋》上映仅2小时票房突破6000万,以仅占10.3%的排片抢占了33.5%的票房占比。
这部由檀健次主演、聚焦聋人群体的小成本电影,上映后连续4天票房逆跌,成为今年国庆档最出乎意料的惊喜。
国庆档历来是大片必争之地,今年更是强手如云。陈凯歌的《志愿军:浴血和平》、邓超的《刺杀小说家2》、已经上映多日仍势头不减的《731》,无一不是明星云集、投资庞大的巨制。
然而《震耳欲聋》——这部听起来“有点吵”的电影,却在上映后迅速引爆市场。据数据显示,《震耳欲聋》上映9小时票房即达2200万元,加上点映成绩,总票房已超过5400万。更难得的是,这部影片实现了连日票房逆跌,即每日收入都比前一天更高。
这样的表现让业界大跌眼镜。
毕竟,在同档期竞争中,陈凯歌的《志愿军:浴血和平》是《志愿军》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拥有21.2%的黄金场次排片。
邓超的 《刺杀小说家2》采用IMAX特制拍摄,构建了现实与异世界对峙的视觉体系;《731》更是已连续占据票房榜首半个多月,累计票房已达17.17亿。
相比之下,《震耳欲聋》的主演檀健次、兰西雅等,虽然也是优秀演员,但票房号召力看似无法与黄渤、邓超等一线明星抗衡。然而,就是这样的阵容,创造了这样的票房奇迹。
《震耳欲聋》凭什么能够异军突起?
影片将镜头对准聋人群体,通过一桩复杂的定制骗局,展现他们在信息壁垒和沟通障碍下的脆弱与困境。这种聚焦社会弱势群体的现实主义关怀,显然触动了观众的心弦。
影片部分取材自CODA律师张琪的真实从业经历,讲述檀健次饰演的律师李淇因出身于聋人家庭,被卷入一场聋人反诈案中。当角色利用案件名利双收之时,却发现诈骗案远比想象的复杂,面临欲望和良知的选择。
这样的题材选择,与当下社会关注弱势群体、追求公平正义的主流价值观不谋而合。
在视觉效果大片充斥市场的当下,观众渴望看到有温度、有深度、有现实关怀的作品。《震耳欲聋》正是凭借其紧凑的剧情和细腻的角色刻画,呈现出兼具深度与社会关怀的现实主义力量,从而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不仅如此,影片还提供了普通话和手语两个版本,这一贴心举措不仅尊重了听障人群,也吸引了更多关心这一群体的观众走进影院。
当《震耳欲聋》高歌猛进之时,同档期的多部大片却表现不尽如人意。
陈凯歌的《志愿军:浴血和平》作为电影《志愿军》三部曲的第三部,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直至签署停战协议期间“边打边谈”的作战历程,上映5天累计票房2.74亿,预计最终仅能收获6.5亿,创下三部曲最低记录。
更令人唏嘘的是,该片虽然拥有21.2%的黄金场次排片,但单日票房已跌至970万,上座率垫底。
邓超的《刺杀小说家2》情况也不容乐观。这部投资3亿的大片,上映4天才拿到1.65亿票房,预计最终以4.5亿收官。
为了宣传造势,邓超甚至亲自空降东莞黄江,与影迷互动,但似乎仍未能挽救票房颓势。
黄渤主演的《浪浪人生》成本2亿,票房刚过1亿;古天乐的《风林火山》更惨,耗资4.5亿拍摄,现在看能破8000万已是烧高香。这些数据无疑给热衷大制作的电影人敲响了警钟。
《震耳欲聋》的成功不是孤例,它反映的是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回想不久前,《志愿军》系列前两部、《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等主旋律大片曾屡创票房佳绩,但如今观众似乎已经审美疲劳。
陈凯歌捧着儿子陈飞宇上台,重复老套路,观众立刻“用脚投票”。
大制作、大场面、大宣传不再是票房的保证。观众不再被海报和宣传吓倒,他们更在乎影片是否真诚,是否触动了内心,是否反映了现实。
《震耳欲聋》的成功也证明了小成本电影的市场潜力。不到5000万的成本,对比邓超的《刺杀小说家2》投资3亿、古天乐的《风林火山》耗资4.5亿,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最终,观众不愿为“大”付钱,而是为“好”付钱。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随着《震耳欲聋》的热映,檀健次主演电影票房已突破10亿。
而对整个电影行业而言,这场小成本电影的成功逆袭,预示着中国观众的成熟和电影市场的转型。
当诚意取代流量,口碑战胜排片,中国电影才能真正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来源:阿宝侃电影